来源
瞭望智库(ID:zhczyj)
作者
张仲麟
据伊朗国家电视台11日报道,伊朗*方发表声明称,8日在伊朗境内坠毁的乌克兰客机是被“非故意”击落。报道援引这份声明说,这一事故是因“人为错误”导致。
莫名其妙就被击落,民航飞机还安全吗?
疑点重重
当地时间1月8日早上6点15分,乌克兰国际航空公司一架波音-客机从德黑兰霍梅尼国际机场起飞前往乌首都基辅,起飞后不久坠毁,机上名乘客和9名机组人员无一生还。
事发后不久,伊朗方面就急不可耐地宣布这起事故是由于飞机“机械故障”造成的。
如此迅速宣布空难原因十分反常,此时空难现场残骸都尚未进行分析,更没找到黑匣子。
不仅如此,空难中的种种迹象也显示出这并不是一起因为发动机爆炸或飞机机械故障所导致的悲剧。
首先,通常来说飞机失事时ADS-B数据会记录到飞机失去高度的数据,甚至会记录飞行员挽救飞机的努力。然而在这场空难中,数据在事发时就完全终止了,仿佛航电或通讯系统瞬间就被断电或被摧毁了。
其次,空难后飞行员没有发出求救信号(MAYDAY),也没有应答机挂出代码(代表飞机遭遇故障),而这些是遇到事故后最基本的操作。飞机有两套通讯系统,每套有三路供电(主电、备电、应急电),除非飞机通讯系统同一时间被彻底摧毁。
此外,从现场坠毁前的录像来看飞机在坠毁前已经燃起熊熊烈焰,且有燃烧中的部件脱落。然而,哪怕发动机起火爆炸,也不会导致这样的情况。更不用说失事飞机为NG系列,发动机也是CFMB系列。
该型飞机与发动机用几十年、数千架、几十亿小时的飞行时间证明了其可靠性与故障包容性。若单纯的只是发动机故障,不会发生如此猛烈的全机燃烧,并短时间内造成部分解体和坠毁。
总之,种种迹象表明,这一切都很突然,就像是一瞬间发生的一样。
11日伊朗方面承认自身误击,得以解释空难中飞机的种种反常迹象,让一切疑云埃落定。
纵观世界民航史,被*队击落的民航机数量也并不少。领空安全是如何保障的?莫名其妙就被击落,民航飞机还安全吗?
民航飞机如何不被击落?
领空是一个国家主权的象征。一国领空自然不能任你心意来去自如。如何保证民航飞机不被击落?
一是民航飞机要守规矩——《国际民用航空公约》。
目前飞行国际商业航班的国家都加入了《国际民用航空公约》,这个公约是国际航班飞行得以成立的基础。
根据《国际民用航空公约》(也称《芝加哥公约》),缔约国需要遵守以下规定:
1.缔约各国承认每一国家对其领空具有完全的、排他的主权。
2.一缔约国的国家航空器,未经特别协定或其他方式的许可并遵照其中的规定,不得在另一缔约国领土上空飞行或在此领土上降落。
3.除非经一缔约国特准或其他许可并遵照此项特准或许可的条件,任何定期国际航班不得在该国领土上空飞行或进入该国领土。
4.在非常情况下,或在紧急时期内,或为了公共安全,缔约各国也保留暂时限制或禁止航空器在其全部或部分领土上空飞行的权利并立即生效,但此种限制或禁止应不分国籍适用于所有其他国家的航空器。
简单来说,民航飞机进出他国领空时必须完全尊重所在国的指挥与安排。
二是有二次雷达以及*用对空雷达对民航飞机进行“评估”。
在实际操作中,飞行国际航班要(定期或不定期)通报飞行计划给途径国的空管机构,空管机构也会把将要经过该国领空的民航机报备给*队的国土防空指挥中心。
空管机构对民航飞机的管制主要通过二次雷达。二次雷达捕获空域内每一架民航飞机的信息与位置——航班号/应答机代码、高度、速度等,并显示在管制中心的雷达屏幕上。
简单来说,民航空管二次雷达的识别模式就是:二次雷达发出询问信号,飞机上的应答机回复应答信号。类似——
二次雷达:来者何人,报上名来!
飞机:吾乃XX航空XXX航班,高度英尺,空速节。
二次雷达:好嘞!
除此之外,还能传达一些其他信息。
如果飞机发生意外情况,将应答机设为特定代码如、等(代表机上发生暴力事件,代表飞机发生故障),那么也会在管制雷达屏幕上显示,空管知道该飞机遇到麻烦了。
除了空管外,这些信息对于对肩负保卫领空任务的*队来说也尤为重要。对于大部分国家来说,飞在天上最多的还是民航飞机,所以覆盖全国的国土防空指挥系统与民航空管系统联网,来获取这些民航飞机数据。这个系统将全国各地雷达站的雷达信息进行汇总,对目标进行分析并对雷达站与防空单位下发指令。
不过,民航空管获得的数据是飞机回答的数据,而非雷达上实际探测到的。如果飞机关闭应答机的话,那么在民航二次雷达上是无法显示的,这对国土防空来说是不能接受的。
为了确保民航飞机没有安全隐患,国土防空指挥系统还有“杀手锏”——*用对空雷达。
遍布全国各地的接入指挥系统的雷达才是最为可靠的千里眼。与靠飞机上应答机来获得信息的二次雷达不同,*用对空雷达是通过雷达回波在物理上探知空中目标。
在全国雷达网的数据基础上,结合民航空管信息,国土防空指挥系统可以有效地对全国空域进行管控。如果有空中目标出现异常情况,如:偏离设定的航路、没有二次应答信息、不按航线入境、雷达回波尺寸明显差异,那么就会启动相应的机制与应对手段。
如通知沿途雷达站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