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我在伊朗长大》之前,本以为这是一部很轻松的动画电影,但事实是,只要涉及到战争和宗教题材,不管是什么类型的作品,都会在观看过程中,让自己犹如经历人生苦难般的难过或者是对主人公及遭受不公的小人物产生怜悯之心,以及短暂的,略深刻的自我反思。
动画原作者及导演之一的玛嘉·莎塔琵生于伊朗,后来到欧洲求学并在世界范围内发表漫画作品,她在书中将自己对于伊朗这一神秘而古老国度的个人记忆描绘出来,表达方式是轻松幽默的,画面内涵却涉及成长、亲情、宗教、*治等主题。她用这个近似于自传式的作品表达着自己对伊朗这片故土的爱念,她用非常简洁的手法表现着小女孩的“成长烦恼”’她机巧地将一段*治历史渗透进一个女人的成长里,而又让其保持着天真小女孩的气质,纯真视角。如此优雅、机智,让人难以抗拒。人们对这部电影的印象尤为深刻,可能就是因为这电影虽然看上去简谱,却充满温馨和惊奇,才女莎塔琵把那些非常激烈的独立精神和幽默感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对于德黑兰和维也纳城市道路和建筑的描绘,艺术性地将普通地貌变成了一首诗歌。
动画电影是以剧本为主,包括剧情,角色,场景,视觉画面和声音等五大要素来表达情感的艺术,在这部影片中,导演尤为突出的就是人物与视觉画面的效果。影片自成年玛嘉的回忆开始,就迅速进入正题,揭开了人们为推翻沙赫*权闹革命的历史背景,玛嘉的父亲与母亲是革命人士,可是年纪小小的玛嘉却不明真相的支持沙赫,认为他是真主的选择。而接下来,父亲没有像大部分家庭用冷处理的方式对待玛嘉,他选择和女儿面对着坐下来,用尽可能简单易懂的语言给女儿诉说一段真实的历史。使得女儿自小就接受到了很正派的思想启蒙。而在这段历史讲述的过程中所出现的类似皮影的滑稽动画形象,更是让人们在视觉上有一个对沙赫*权背景的直接展现,既不单调,更显有趣。
然后是玛嘉的母亲,主要场景有两个,第一个是玛嘉与母亲从超市购物出门,遇到了一个用粗俗言语侮辱母亲的男人,母亲在车上暗自流泪,玛嘉轻声唤她,她就说了一句“我没事”。第二个是玛嘉出国,母亲忍痛送走玛嘉,却在她转过头的那一刹那倒在父亲怀里。仅凭这两幕,就能感受到母亲的一颗强大的内心,也正是母亲用自己的坚强影响着玛嘉,并支撑着玛嘉勇敢冲破世俗的偏见和压迫,勇敢的追求自由。而以上两幕所展现的画面,是母亲紧握方向盘泪水滑落的半张面庞,是耷拉着手被父亲抱在怀里平静坚毅行走的倔强。简单的画面,却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因为它太过真实,让人不自觉就自动带入其中。既伤感,又温暖。然后是阿努什叔叔,他和玛嘉有一场谈话,他聊到了自己的革命经历,并且告诉玛嘉一句话“一个人家的记忆不能丢失”。
正是这句话,影响着伴随着玛嘉的整个人生经历,也正是阿努什叔叔的出现,才使得玛嘉看似平凡的人生显得这么独特,别人看似“叛逆”的行为也因此形成。也就有了之后老师在大肆宣扬新*府怎么怎么好时,宪兵队对女性服饰整改提出无理的要求时,她都站了出来,并大加指责。这就是家庭带给她的影响,强烈女性歧视社会里的坚强和不屈,封闭压抑世界里的反抗,是在一个拥有开放进步的家群中才能形成的强大人格。所以这也就是为什么人们说角色就是动画的灵*,是情感传递的主要载体,并且主导着故事与情节的发展。而场景语言则具有吸引观众、感染观众、触动观众的电影视觉语言的重要作用,
意象是中国古代诗学中一个重要范畴。意象是“指为表现思想感情而创造的文学形象。在文学意象的构成中主观之‘意’即主体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最基本的因素‘象’因‘意’而生为‘意’的显现提供感性形态。在艺术作品中,创作者也常常通过构建意象来表达独特的思想情感与审美感悟。而“高明的意象选择,不仅能成为联结线索的纽带,而且能以其丰富的内涵引导情结进入新的层面”“茉莉”作为影片的中心意象,就始终贯穿整部影片。
不仅成为线索似的信物,更是在影片进程中将全片升华至另一个层次。首先谈到奶奶,奶奶作为茉莉花的主要承载者,有着茉莉花般的坚贞与高洁,或许是因为出生贵族,奶奶的出场总是自带光环,她身上的那份自尊与自爱就像那股茉莉花香永远留在玛嘉的记忆里,不仅在她迷失自我时及时出现,还如同教科书般被玛嘉珍藏并时时品读和推崇。另外,有这样一个革命女战士,她出场一共两次,一次是玛嘉初见她,第二次就是玛嘉听闻她被处以绞刑。可以注意到,女战士两次出现身上所穿的都是一件带有茉莉花的黑裙子。在绞刑的那一幕里,可以看到画面四周灰暗,却唯独女战士的四周明亮,而她身上的茉莉花,也犹如星星一般闪亮。这里所表达的,是茉莉所代表的一份信仰,正因为她追求自由与民主,所以即使是面对死亡,她也因为有信仰而让自己短暂的一生闪闪发亮。
然后说到另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意象--真主。真主一共出现三次,第一次出现在玛嘉为哈米尼爸爸杀人而烦恼的时候,他跑出来对玛嘉说“这不是由你评判的,你的职责是宽恕”。第二次是阿努什叔叔被处死时,他说“我自有公允”这一次玛嘉是把他赶走的,因为她的意识里,已经对真主产生了怀疑,但只是怀疑,因为第三次,她主动找到了真主,但这次不一样的是真主有了两个,多了一个穿着西装的西方面孔的真主。而这可能就与玛嘉的外国生活经历有关了,因为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她的东西方文化产生剧烈冲突,两种文化不相容,所以便产生了与原有真主截然不同的新真主。
这也就能够解释为什么玛嘉得了抑郁症,两个真主意见不合,让她的思想受阻,无法判别事物的对错,所以她想求死。但还好,两个真主在她是否应该继续活下去这个问题上达成了一致。所以由此看来,真主其实就是玛嘉内心真实世界所意象化的产物。这种心与物、情与景,意与象的交融也将意象功能与美学价值发挥得淋漓尽致,为观众带来了视觉与心灵盛宴,为电影的成功增色不少。
影片最后玛嘉离开了伊朗,选择过自由的生活。可能很多人曾努力地试图学习玛嘉,但久而久之,会发现当一个社会的人都认为社会价值取向没有问题时,当人们习惯于被奴役时,要说服整个社会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在此之前,其实最为重要的是说服自己,就像作者所说,“我也不希望人们忘记那些为了捍卫自由而在狱中失去生命、在两伊战争中丧生、在各种暴*统治下遭受折磨、或被迫离开亲人和祖国的伊朗人。人可以原谅,但绝不应该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