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斯,是如今伊朗的古名,历史上在西亚、中亚、南亚地区建立过数个帝国,波斯帝国是第一个横跨亚欧非三洲的大帝国。
波斯人发展了优秀的文学、艺术、语言,以及建筑、风俗等文化,至今还保留着许多文明的古建筑。
这里有《一千零一夜》里面描绘的古老都城、最美的粉红清真寺,也有*沙漫天的卢特沙漠,更有着千年辉煌的波斯帝国遗址。
曾经波斯主要信奉拜火教、摩尼教等,后来被阿拉伯帝国入侵,伊斯兰教快速新兴成为了波斯的国教。
虽然现在伊朗是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但它不是中东那些阿拉伯国家的一员,现如今的其国内人民还是以波斯人为主,以及突厥和少数民族。
不过信奉伊斯兰教,自然是穆斯林的风格。当你想象一下穆斯林的女人装扮时,是不是脑海里很自然地浮现出这种画面:全身上下包裹着严实的黑衣,头顶黑巾、再戴着一层黑色面纱,只露手和一双乌溜溜的大眼睛暴露在外。
伊朗的美女甚多,偶尔揭开面纱露出的笑容仿佛划过黑幕的光亮一样惊艳众人,然后又款款离去,惊鸿一瞥间不禁感叹波斯美女名不虚传。
波斯美女颠覆众人想象
波斯美女在很多人眼里有着神秘的色彩。但是其实波斯美女有颠覆众人想象的一面,伊朗国内也比你想象中的开明些。
伊朗如今明确要求女性衣着的一项宗教法律是要带着头巾,但可以露出面容且头巾可以是各色款式的,*府也没有严厉禁止时尚装扮。
走到繁荣大街上,你甚至随处可见顶着头巾却又身穿牛仔裤,脚踏凉鞋、高跟鞋,染着头发、画着美丽妆束的时髦女郎。
波斯美女有着欧洲血统的棱角分明的脸庞,又兼具亚洲人柔和面部线条,一对深邃的长睫毛,一双明亮黑眼,全身包裹的衣服依然藏不住她们的性感身材,窈窕身姿影影绰绰,别有优雅风情。
头巾也让她们得风情万种,各类争相斗艳的图案镶在上面,将它轻轻搭在高高挽起的发鬓上,露出一头秀发,有着独特的穆斯林美丽。
有意思的是,波斯美女美艳动人的同时,还有一个在我们大多数人看来有些不敢相信的审美,那就是她们觉得低小的鼻子好看。
据说现在伊朗人自己眼中的标准美女是这样的:细直黑长发,小麦色皮肤,浓黑长眉毛,厚唇性感大嘴,身姿绰约,打扮袅袅娉婷,眼睛大小无所谓,身材不要太胖即可,以及又低又小的鼻子。
不知道是不是波斯人鼻子太挺太高了,有了什么就不珍惜什么,整个伊朗现在流行塌鼻、缩鼻手术。这可能就是国土风情各不同吧,但正因为不同才充满了有趣魅力。
了解完伊朗女子的美丽之后,再来探询下她们的性格和内心。绝大多数伊朗女子初次见陌生人时,总是表现出矜持含蓄的一面,但是她们会带着善意冲你一笑,捕获你的心。
当你走进她们时,又会发现她们是生动活泼的。嬉笑怒骂,情感丰富,身体里面藏着一颗火热奔放的心。那不止是追求美丽时尚的心,更是追求女性自由和平等的渴望。
伊朗过去是按照《古兰经》上面描述的那样:父母为孩子选择对象,禁止孩子在结婚前发生关系,新婚夫妇大部分在婚礼时才能见到彼此(听着很耳熟是不)。
如今绝大部分女性不会如此愚从了,更加开明的伊朗年轻人甚至不会掩饰自己的爱,他们会约会、牵手、热吻,如果出国后更会放开约束,男士穿的更时尚帅气,女孩则打扮更加性感火辣。
这里的女性也会千方百计连上外网,在推特和脸书上上传自己的日常和靓照,会在夜晚的时候丢去罩袍变成派对辣妹,会在大白天黏上胡子穿上男装去体育场看比赛。
如果时光倒退几十年,回到年之前,你会发现伊朗大城市的美女甚至可以有着时尚近乎奢靡的一面,她们可以抛头露面,混迹于酒吧、*场、夜总会的灯红酒绿,名牌包、奢侈品、豪车名宅的纸醉金迷,紧身裤、超短裙、甚至写真和比基尼,一切你能想到的奢华和时髦的元素,那时候的波斯女人通通展示过。
戴着头巾搞女权,男人也是“妻管严”
从社会的开放风气来讲,如今的伊朗甚至还倒退了许多。年伊朗建立巴列维王朝,当时的国王巴列维*治上亲近西方,实行宗教的世俗化改革,颁布命令允许妇女上学和工作,废除女性戴头巾、面纱的旧俗,要求女性穿欧洲式服装。虽然此举遭到了宗教势力的反对,但也顺利打破传统习惯,形成新的社会风气。
后来上台的小巴列维更是对教士(伊朗伊斯兰教中掌握教育的一批人)、司法等方面进行改革,再次提高妇女地位。加上石油的收入提高了伊朗的经济繁荣,才有了上面我们看到的那种伊朗女性也“疯狂”的局面。
但是这一切变化只局限于城市居民,伊朗绝大多数农村仍然落后偏僻,这里是伊斯兰传教士的天下。
当时国王派来扫盲的人员根本说不动顽固封建的农村家长,乡村和城市的教育和识字率差别犹如天堑。
王国也好景不长,上层人士贪污腐败,极尽享受,财富分配十分不均,大多数伊朗人只能蜗居在贫民窟之中,而豪门大院里却是“朱门酒肉臭”。
于是年,伊朗爆发伊斯兰革命,宗教领袖霍梅尼携大势归来,带领人民推翻伊朗的“西方傀儡”*权,重新确立了伊斯兰*教合一的国家体制。
当时居然有许多女性支持霍梅尼,其中不乏受过教育的高级精英。这些人都表示革命无关宗教,只是为了摆脱西方控制。
可是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成立后,就在“三八”妇女节的前一夜,*府发布了全部女性需要带头纱的强制法律。这让全国妇女都爆发不满,对新*府充满了热情和希望的波斯女性们一下子形成巨大的心理落差,一时间群情激奋,妇女节那天数十万妇女走上街头反对*府的这一法律。
可是伊朗*府没有理会,强硬的态度让所有女性心理都蒙上了一层阴影,从上一年级的小女孩开始,戴上面纱从此成为了这个国家的特殊风景。
但霍梅尼也不是一点“人事”都不干,他主张兼收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精华发展,也强调社会公正,同时放宽对言论和行为自由的限制,女性可以再婚,离婚方案修订为法院的管辖范围,《家庭保护法》逐渐恢复,女性教育和工作(哪怕在*府部门上班)的权利也依然被允许。
他的后任也继续保持这个相对宽松氛围的风格,只有戴头巾的规定至今未取消,种种提高女性地位*策取得不错的成果。
截止到年,伊朗高等教育中的女学生比例由年的7%达到21%,从年高中毕业生女性就超过男性(伊朗男孩读书不争气啊)。
年的时候高校中女大学生的比例达65%,据伊朗官方消息称,年15岁到24岁的女孩普遍识字。
接受了高等教育、获得了经济独立的女性,在伊朗这个国家自然要开始觉醒自我的社会价值,一部分女性为女性群体发声的渴望不可遏制,女权运动注定兴起。
戴着头巾搞女权是全球女权运动中的一处独特风景,这些新生时代的伊朗女权主义者们不像老一辈,她们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于戴头巾反而是维护的态度。
伊朗前总理的妻子便是其中一个,她宣称伊朗比起拥有波斯湾,保持伊斯兰头巾更重要。
另一位女权主义者玛利亚姆·贝洛兹更是认为在伊朗不遵循头巾法令的妇女简直是践踏《古兰经》的恶人。
这些女权主义者把维护女权的焦点放到社会歧视妇女的一些法律上,如女性在就业和发展上面面临的不平等社会待遇,至于戴头巾问题则认为这是一种信仰,无关女权。
一位在法国文化中成长的穆斯林女性Attika向世界表明了戴着头巾也能维护女权的态度,这位年轻漂亮的女士在24岁那年鼓起勇气上法国电视台,说出“每个女人都有权力选择她喜欢的方式,包括戴头巾”的心声。
面对节目嘉宾法国前总理“头巾等同于对女性的奴役”理论,Attika努力挤出一丝笑容反怼道:“女性想怎么穿都是自由,这点跟女性裸露胸部的象征一样。”
Attika表示自己将女权和头巾联系在一起,是因为生活中总是受过这方面莫名其妙的歧视,她要代表穆斯林所有女性受害者发出声音。
Attika平时穿着十分得体,喜欢丝质衬衣搭配碎花裤子,再围上一条柔软的细围巾,脚踩皮质凉鞋,露出涂满指甲油的脚趾头,加上面容姣好,一身打扮走在街上总是惹人侧目,可是在一些场合里Attika也不免难堪。
面试研究生时,老师曾问Attika“戴着头巾以后打算干什么”,去银行时会因为头巾被禁止进入,陌生人也会突然上前质问她为什么戴头巾,这些让她愤愤不平过后,也会黯然神伤,感受到伤害和侮辱。
即便这样,Attika始终觉得戴不戴头巾与个人选择和信仰有关,他人无权干涉。从前Attika虽然是个虔诚的伊斯兰信仰者,但是也没有时时戴着头巾,步入大学和社会工作后就感受到来自社会主流的压力。
“其他人总是认为一直戴头巾是落后的表现,你一定是受到了压迫”,Attika谈及此露出无奈表情,而这一切反而坚定了这位姑娘的决心,她要用戴头巾来表明这本身就是一个女权维护。
事实上也有一些在西方国家生活的穆斯林女性们向社会妥协,最终选择了摘下头巾,因为戴着头巾甚至可能让这些好不容易考上高等教育的姑娘们没办法顺利找到工作。
西方民众,就连大学教师似乎都热衷于帮他们“解放”运动,认为“摘掉头巾就是你的胜利”,如果不摘,他们会在课堂上公然嘲讽那个人是女性的耻辱,最后在西方学生的热烈鼓掌起哄声中,许多20出头的穆斯林小姑娘哭着离去。
伊朗戴头巾的“反对派”则认为女性戴头巾的法律本身就带有歧视色彩。
曾出演电影《推销员》而获奥斯卡奖的伊朗女演员塔拉内赫·阿利杜斯去年因公开抗议伊朗*府的头巾法令而判处5个月监禁,她在社交媒体上措辞激烈,发表“我们不是公民,是俘虏”之类的女权反抗言论,在电影发布会中还故意展露一个女权主义纹身做出回应,最终被伊朗官方以“侮辱执法部门”、“针对国家的宣传活动”的控罪判刑。
如果说戴头巾可以仅仅是一种个人习惯,一种自由的宗教信仰,而不是束缚住女性的枷锁,那么伊朗的一夫多妻制更是侵犯女性核心利益和尊严的歧视法律。
以前巴列维时代曾经废除过一夫多妻制,后来霍梅尼恢复了这一制度。这是因为霍梅尼是伊朗教士集团出身,他要维护教士集团和宗教的利益,加上两伊战争后伊朗人口锐减,这也是鼓励人民的生育*策,当然这只是针对男性的鼓励。
波斯美女们很反对男性娶四个妻子和无数量限制的临时妻子(伊朗对于同居合法性约束很松,有律师拟定签合同就行)。很多女性更是直接主导家中的经济主导地位,男人被迫沦为“妻管严”。
伊朗虽然允许成年男子可以娶四个妻子,但是要付出高昂的代价。它规定了娶一个以上的妻子需要所有已娶妻子的同意,并且还要负责所有妻子的生活,一视同仁,哪怕是离婚后也要对前妻们的日常生活负责;并且如果出轨的话是十分严重的罪孽,将被身边的人孤立。
如此沉重的负担,很多伊朗男性根本娶不起,也不乐意娶,底层民众基本还是只娶一个老婆。加上如今伊朗愈发强烈的女权风气,如今很多伊朗男人也得听老婆的。
伊朗从两千多万的人口到现在的近亿人口说明某种程度上*府达到了目标,只是“一夫多妻制”终究是对弱者的剥削。这个制度甚至沦为上流权贵们的游戏,而贫穷的伊朗人却越来越娶不到老婆,如此长久下去绝非是一件好事。
除此之外,很多伊斯兰的女权斗士会组织许多活动,在国内外大搞女权运动,街上游行,拉路人收集签名,在网上通过宣传女权宣言。
伊朗*府抓了不少人,不过*府还是比较克制的,很少发生冲突流血事件,也没有说要向沙特一样把这些人抓来施加石刑(一种刑法),大都关押几个月了事。
对比其他中东国家的女性地位来说,波斯美女们的女性地位还是比较高的。
神秘面纱下的谜团
许多人不了解说为什么穆斯林的女性一定要戴头巾,这要结合当时古代的地理环境和社会道德以及古兰经的解读来看待。
伊斯兰教复兴于阿拉伯世界,而这些地方大部分都气候炎热,干旱少雨,而且还有浩瀚无垠的沙漠。
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外出劳作、经商时,免不了风吹雨淋,尘土扑面,头巾、长袍自然成为最实用的服饰。
所以不止女性,古代时候这些中东文明里男性也是有戴头巾面纱的。以前头饰和服饰是代表民族身份和社会地位的,不同阶层的人是有不同的限制,不是你想带就能带的。
另外大家都知道阿拉伯世界自古以来世道就不是很太平,打仗、抢夺的事情非常容易发生。而男人对比女人力量多出太多,乱世时士兵、匪徒们因为烧杀抢掠、劫财劫色之类的事屡见不鲜,女人这个时候就要尽量不要暴露自己的容貌身材以及金银首饰,免得惹来觊觎。
《古兰经》上面就倡导女性的着装应适当遮掩,但是最开始的《古兰经》也认为着装应当大方得体,端庄舒适,也没有明确要求女性必须蒙面纱、穿黑袍,一切的指示只是为了避免女性引来暴徒的侵犯。
但后来因为一个年轻的女子穿着细薄而透视的衣服单独去见伊斯兰教的先知穆罕默德,他看到后当即转过头去,义正言辞的说道:“女人到了行经之年,除了脸和手,全身不宜外露。”自此戴头巾并且穿宽松不透明的衣服成了伊斯兰教对穆斯林女性的要求。
后来伊斯兰教徒们更是有了不同的注解解读,有说女性可以露脸的,也有说不能露脸,甚至极端点的都不让女性出去社交,但总的来说大部分都要求要带头巾。
可见穆斯林女性戴头巾是有着非常久远的历史地理根源,但不同于以前的传统,如今的女性穆斯林佩戴头巾更多是表达了一种坚守信仰和自尊自爱,是一个很好的象征寓意。
穆斯林头巾问题是女权问题当中一个很好的折射,反映了时代发展过程中的女权进步。
女权问题是个世界问题,不要让宗教和文化限制住女性,也不要让女权发展成极端,过度的束缚女性是对女性的迫害,但是过度的追求所谓的“事事平等本身”未必不是对女性的不尊重。
男女之间有着巨大差异,比如力量、生育机制的不同,如果强行要求男女都一样,那么女人是不是应该跟男人干一样的重活;为了追求同男人一样不被怀孕生育所累的人生而放弃了生育,从个人自由上来讲当然是尊重她的选择,这是社会的进步,可是出于此心追求的女权不是真正的女性主义立场,反而放弃了自己对作为女人的独特身份认同。
这个世界的确还有很多男女不平等的地方需要改进,但也要正视男女间的一些差异而带来的约束和规则。
女权运动应当更加理智克制,各国应当发展出符合自己当下的环境实践的道路,不然让其成为别有用心之人的话语工具。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