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天水地处*河的最大支流渭河中上游,在这块美丽而又神秘的土地上,不断有着惊人的发现。年6月的一天,天水市城市上水工程石马坪村工地上挖出了雕刻石板,施工人员马上将这一情况报告给文化馆。专业人员到现场一看,确定是一座古墓葬,随即组织人员进行抢救清理。
裹着泥土的石板、石人、砖头小罐,都被小心翼翼地运到文化馆。通过部分清理,雕刻精细的石板上露出彩绘贴金,十分耀眼。一不留神,一位看门的老者拉着水管将石板上的泥土冲得一干二净,当专业人员叫停时,在流淌的水面上,已漂满贴金,雕刻的石板上露出了赭红色的彩绘痕迹,一块用朱砂书写的墓志也只留下石板上浅刻的方格,让人扼腕不已。
这是古人用来厚葬逝者的葬具石棺床。它由床座、床板、围屏组成,通高厘米,宽厘米,长厘米,与今天我们使用的加大单人床相当,只是略微低了一些。与现代床不同的是,这个床的左右和后面镶嵌上了石板雕刻围屏,分别采用减地雕刻技法,刻有风景、人物等11组画面。雕刻精湛,技艺娴熟,贴金彩绘,富丽堂皇。床前左右两侧“八”字形摆放五件伎乐俑,每件高32~33厘米,分别持横笛、贝蠡、排箫、笙及琵琶,显然是一个正在演奏的乐队。
床座左右两边还有圆雕的神犬驮负,床沿有忍冬缠枝花草纹的浮雕,正面分上下两层雕刻,上层为六组伎乐,下层与上层对应刻有六个避邪畏兽,它们两臂生翼,反掌托举。考古人员根据出土的墓葬型制、随葬品判断,这是一座多年前隋代时期粟特人的墓葬。从刻画内容上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胡汉民族交融的文化特点,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典型见证。
随着汉代丝绸之路的开通,波斯(伊朗)和粟特(中亚细亚)商人先后来到中国北方地区经商生活,后逐步向东部发展。他们信奉祆(音“先”)教,去世后忌尸体触土而腐烂。其上层人士和富有阶层采用中土“石床”葬式,在石床围屏上雕刻本民族的教义和生活景象。
目前,在河南、山东、甘肃、陕西、山西等地先后发现了8具围屏石棺床。天水这具,是现存保存完整、内容丰富、雕刻精细、贴金彩绘尚好的石棺床之一。它的发现对研究我国古代建筑、绘画艺术、民族音乐、民间习俗、服饰礼仪等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同时对研究北方民族民俗文化,特别是对国内出土同类文物的识图排序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实物资料。
(来源:甘肃天水市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