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北方人有这样一句俗语:“舒服不如倒着(指睡觉),好吃不如饺子”。
关于饺子的最早记载是在三国魏人张揖著的《广雅》一书中,书中记载那时已有形如月牙称为“馄饨”的食品,和现在的饺子形状基本类似。至南北朝时期,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到了唐代,饺子已经变得和现在的饺子一模一样了。宋代称饺子为“角儿”,它是后世“饺子”一词的词源。
饺子在宋代的时候,还传入到了蒙古。因为饺子在蒙古语中读音类似于"匾食",所以元朝称饺子为“扁食”。
受蒙古西征和元朝的文化传播影响,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芬兰、波兰、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土耳其、意大利、叙利亚、伊拉克、伊朗、阿富汗等等,吃饺子的历史也有年之久了,并早已成为他们的民族文化。特别是意大利、乌克兰、俄罗斯,饺子对他们来说也是重要的国家级传统食物之一。
到了明朝、清朝时,出现了诸如“饺儿”“水点心”“煮饽饽”等有关饺子的新称谓。
饺子究竟诞生于何时,目前在学术界仍然是个谜。
有种说法是:饺子起源于东汉时期,为东汉河南南阳人"医圣"张仲景首创。当时饺子是药用,张仲景用面皮包上一些祛寒的药材用来治病(羊肉、胡椒等),避免病人耳朵上生冻疮。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
饺子,早已已不仅仅是一种美食,它的每一个部分,无一不蕴涵着中华民族文化,表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诉求。
俗话说:"大寒小寒,吃饺子过年。"过年,是中国人一年一度最隆重的节日。为了过好年,旧时农家一进腊月的门槛,就开始忙着过年。从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的时候起,就进入了过年的倒计时,张彩灯、贴对联、打扫庭院,准备迎接远方的亲人,过个团圆年。在北方,到了大年三十的晚上,最重要的活动就是全家老小一起包饺子。
对崇尚亲情的中国人来说,在除夕夜里,窗外雪落无声,屋内灯光暖人,锅里热气腾腾。把所有的思念与祝福,都包进那薄薄的饺子皮!红红的火苗滚开的水,越煮越觉得有滋味,伴随着辞旧迎新的鞭炮,盛上饺子,也盛出了对来年美好的期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