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的故事情节很简单。哥哥不小心把妹妹的鞋弄丢了,为了不让父母知道,两人只好换穿同一双鞋去上课。后来城里举办跑步比赛,第三名的奖品是一双运动鞋。哥哥如愿进入决赛,并向妹妹许诺,自己一定能跑到第三,然后把奖品给她。哪知道最后,拼命奔跑的哥哥阴差阳错拿了冠*。在别人为他送上祝福时,他却哭了。只不过是因为,冠*的奖品不是他承诺要送给妹妹的鞋子。
以爱的名义奔跑
奔跑几乎贯穿整个影片。兄妹俩为换鞋奔跑,哥哥为比赛奔跑,父子俩为了给富人们当园丁结果惹怒了守门的狼犬奔跑……他们一直在以爱的名义奔跑。
最感动人的情节也源自奔跑。丢鞋之后,兄妹俩共用一双鞋上课。上午妹妹穿,下午哥哥穿。为了不让哥哥迟到,一下课,妹妹就背着小书包一路小跑回家,把鞋子换给在家门口等待的哥哥。换上鞋之后,哥哥再一路跑到学校。尽管如此,他还是迟到了。于是兄妹俩有了抱怨,妹妹说,你再找不到我的鞋就告诉妈妈。哥哥把老师奖励的自动铅笔讨好妹妹,转怒为喜的妹妹说,“真的给我的?我没有告诉妈妈。”“我就知道你不会告诉妈妈。”看到哥哥说的话,妹妹流泪的双眼,我笑了。想起我和妹妹小时候,也有过此般的相互信任。这种信任,就是再怎么内讧,都自己消化,决不告诉妈妈。
这中间还有一个情节,看得人心疼。还是为了不让哥哥迟到受老师苛责,妹妹提前交卷赶回家。在路上,由于哥哥的鞋太大,其中一支掉进了湍急的沟渠。妹妹跟着漂在水里的鞋子一直跑,就是怎么也抓不到。都委屈地哭了。生命如一叶泛舟,总不受凡人掌控。那一瞬,我想,导演就不要再逗这可怜的孩子了,好好让他们生活下去吧。哪怕一双破得不能再破的球鞋,也是两个小孩最奢侈的愿望啊。还好,一个杂货铺的老爷爷帮了她。这样,哥哥就穿着一支干、一支湿的鞋子又跑进了学校,无一例外地,再次迟到了。
城里举办跑步比赛前,学校作了预先选拔。哥哥错过了预赛后,才知道第三名的奖品是双运动鞋。觉得亏欠了妹妹太多的他,流着泪乞求老师再给他一次机会,看到这鼻子一酸,顺手抓了张抽纸。哥哥的表现让老师很满意。于是,校方追加了一个名额让他参加决赛。比赛前,他信誓旦旦地告诉妹妹,我一定能拿第三,把鞋子送给你。要是你拿不到第三怎么办呢?我一定行的。就是因为这个承诺,当整个电影只剩下哥哥的喘息声,鞋子拍击地面的“嗒嗒”声,才让人无比揪心。结果,为了得第三的信念支撑到终点的哥哥,却出人意料地率先跨过了终点线。所有人都为他祝福时,这个9岁的孩子,却伤心地哭了。他该怎么面对满怀期待的妹妹?回到家,阿里坐在池塘边,将双脚从鞋底都跑破的鞋子里抽出来,将它们放入池塘。这个镜头超美。由于过度奔跑,他的双脚都磨出了血泡。塘里的金鱼,一条条围过来,为他舔舐伤口。安静的画面,舒缓的音乐,淡蓝的天空,远处街角父亲的自行车后架上隐隐放了两双崭新的鞋子。突然间,觉得无比温暖与恬静。
生活用黑色幽默戏弄了我们,然而,爱终于给了我们最完美的结局。
那些善良的人们
丢失鞋子后,妹妹在学校看到了自己的鞋子。它穿在一个女生脚上。放学后,她和哥哥跟踪到女孩家。发现女孩的父亲是位盲人后,兄妹俩选择了沉默与离开。面对比我们更贫穷的家庭,我们怎能开口要回那一双虽然打了补丁但对我们同样重要的鞋子呢?
兄妹俩的善良,是从父亲处潜移默化得来的。影片中有这样一个情节,父亲帮寺庙将糖捣碎,病重的母亲叫孩子给父亲拿糖水。孩子问,爸爸那里不是有糖么,干嘛拿家里的?然而倔强淳朴的父亲却生气了,这是寺庙的,怎么能拿?孩子们只得将家里所剩无几的糖块放进了水壶。或许有人会说,不中饱私囊的人早晚会饿死。但恰恰是这种品格,即使让他饱受贫穷,却会让他无比骄傲地活着。这与贫穷或者富有无关。
捡到妹妹鞋子的女孩,碰巧拾到了妹妹落下的自动铅笔。尽管也很喜欢,但最终还是还给了她。俩人从此成为好朋友。直到有一天,妹妹发现穿在女孩脚上的是双新鞋时,才问,你原来那双鞋呢?扔了。你怎么把它扔了?太破就扔了,爸爸给我买了双新鞋。虽然如此,妹妹仍然没有告诉她,那双被扔掉的鞋对她有多么重要。
那些善良的人们啊,总是做着他们认为的最微不足道的事情,却又用最质朴的语言和行动默默感动着我们。
贫穷不是善良的原因
“有人批评我的电影,描写伊朗家庭的贫困太过夸张,但我实在告诉你,我便是成长于一个四兄弟与双亲共居的单人房间里,没有电视,只有收音机。”本片导演马吉德·马吉迪说,“成人世界很假,儿童天地最真。”
我想说,贫穷不是善良的原因……善良一直流淌在我们的血液里,像《小鞋子》里的一家四口,盲人的女儿,孤独可爱的富小子。如果我们从不曾善良,我们又如何做到真的富有?我就知道你不会告诉妈妈,我多么爱她。尽管,她一直都知道。
来源:综合自豆瓣
(责任编辑:张帆刘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