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朋友圈里的代购、微商,网络中的大小电商到身边的卖场、购物中心,如今整个社会俨然已成为一个大市场,昭示着消费和营销的无所不在。那么,作为消费的主要场所,市场是如何诞生,又是如何发展的?今天开始,我们就来谈一谈市场的故事~
墨西哥国立人类学博物馆中对阿兹特克市场的复原。
起源: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市场,是人类为了满足需求或欲望,进行物质或利益交换的场所。市场的历史由来已久,一些学者相信,从人类开始进行贸易之际,市场便已出现。在前资本主义社会中,市场是进行实物交换的场所,本文所谈的市场,也就是进行实物交换的市场。
贸易的核心是交换,从几内亚发现的黑曜石中,我们可以推断,在年前,人类就已开始了贸易。不同于如今功利,理性的贸易行为,在初民心中,万物都是有灵魂的。因此除了分配社会资源以外,物质交换还具有传递精神、历史,凝聚社会的功能,这就给早期贸易增添了某种仪式性的色彩。西太平洋特布罗里恩群岛原住民的库拉贸易圈,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如今已成为人类学研究中的经典案例
黑曜石可以用来制作切削器或装饰品,图为中美洲风格的黑曜石刀
大约年前,人类开始了最初的农业实践,有了农业,就有了相对稳定的粮食产出。于是人们逐渐定居下来,累积起剩余产品,出现了劳动分工,也出现了阶层,总之,人类的社会变得复杂起来了。
城市,就是这种复杂社会的标志之一。城即城郭,赋予我们安全感,市即市场,提供了交换物产和信息的空间。或因市而城,或因城而市,大量非农业人口聚集于城市,发展出愈发复杂的社会组织和物质文明,也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愈发“美好”,“精致”起来。固定的、大规模的市场就产生于这样的城市周围。
乌鲁克城的当代复原,乌鲁克城兴起于约公元前年,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大型城市之一。复原图还原的是公元前年左右乌尔第三王朝时期的乌鲁克城。图片来自URUKVISUALISATIONPROJECT
早期市场是集市,多自发形成,交易的货物比较多样,并没有明确的形式和管理制度,先民们为了方便交易,以约定的日期为集日,在集市上交换物产。有资料证明,在公元前年左右,公共,公开的集市就已经在中东地区出现,并成为地中海世界和中东、中亚、南亚地区集市的雏形,新疆常见的巴扎就起源于这种集市。
巴扎(bazaar)一词得名于波斯语的bāzār,在中古波斯语中被称为wāzār,在古波斯语中被称为vāar,在巴拉维语中被称为baha-char,意为议价的场所(新疆人取水的坎儿井,吃的馕,名称也同样来自波斯语)。随着阿拉伯人和伊斯兰教的扩张,巴扎这一词如今已被世界各地的人们熟知,成为集市的代名词,甚至演化出了全新的含义,例如在北美、英国和一些欧洲国家,巴扎就可以用来描述慈善性质的旧物拍卖。
维吾尔人的露天巴扎
由于考古资料的缺乏,我们尚不清楚巴扎起源和发展的细节。在中东地区的早期人类定居点(原始城市),例如土耳其的查塔尔胡尤克(约公元前-年);伊朗的卡尚(约公元前年);苏萨(约公元前年);约旦河流域的耶利哥(约公元前年)等地发现了最初的贸易中心遗迹,也许他们就是最早期的巴扎。最初的巴扎可能产生于城墙之外,为往来商旅提供服务。随着城镇人口的增长,巴扎逐渐搬迁至城市中心,以线性的模式沿着街道发展开来,而中国和西方的集市相对来说则更为集中。
前方记者从孟菲斯发来的照片(误)
作为社会的基础需求,很久以前,人类就逐渐发展出了两种不同的市场。一种是地点不固定,季节性或临时开放的集市,如今的展销会、特卖会等,都可以看成是集市的现代形式。另一种则是地点固定,每日开放的市场,常见的大卖场、百货商店,可以看做这类市场的现代形式。
古代城镇的市场通常位于城镇中心,市场周围是金属工、皮革工等工匠居住的区域,工匠们可直接在住处出售商品,也可以到市场上销售商品。刺客信条起源中的市场区,就是这种市场的写照。固定的城镇市场作为城镇经济的一部分,提供了居民的日常所需,而商贸路线上的集市,则将各地物产汇聚一堂,勾勒出全国甚至世界性的贸易网络,最终让整片大陆的人民,融入世界性的贸易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