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历史:白色革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
关键词:美国扶持巴列维、伊斯兰革命
前因:美国扶持巴列维
年,美国扶持巴列维上台,美国对于伊朗内政的影响力越来越强。
▲时任美国总统的艾森豪威尔
后果:伊斯兰革命
宗教势力领导的各阶层推翻了巴列维的统治,伊斯兰临时革命政府成立,巴列维被迫流亡。
▲伊斯兰革命
过程始末
一、巴列维上台
年巴列维国王宣布施行白色革命,依照美国的蓝图进行一系列现代化改革,涵盖土地、工业、教育、民主等诸多领域。
在美国人的扶持下,巴列维从摩萨台手中夺回权力。此后,在美国连续多年的援助下,伊朗国力增强,巴列维政权也逐步稳固。美国的援助目标很明确,扶持伊朗成为“波斯湾宪兵”,同时从伊朗获取廉价的石油,主张伊朗推进西化改革。
▲巴列维夫妇
二、巴列维国王倡导的白色革命正式开始
与此同时,国内还有两股力量让巴列维难以安心。一是人民党,主张打土豪分田地,得到下层民众支持;一是宗教力量,主张实现政教合一。
其实随着羽翼渐丰,巴列维对于美国并非亦步亦趋,但是思量再三,还是听从了美国西化改革的建议。因为改革不但可以推动现代化发展,壮大国力,还可以顺手打击人民党与宗教势力,是最优选择。
于是,年1月26日,巴列维国王倡导的白色革命正式开始。所谓“白色革命”,其实正是区别于人民党的“红色革命”与宗教势力领导的“黑色革命”。
▲巴列维对民众讲话
三、白色革命取得了巨大成就
白色革命取得了巨大成就,通过土地改革,破除了地主、教会对于土地的垄断,农民逐渐摆脱租佃权的依赖,富余劳动力进入城市,加速了城市化发展。
对于工业企业的改革,也推动了现代化的进步。更多的孩子进入学校,而妇女则摘下面纱,甚至穿上了比基尼。10年时间里,伊朗国民收入从美元跃升至美元,成为世界上排名第9的富裕国家。
可让巴列维没想到的是,一场推动进步的改革,却落了个人人喊打的局面。
白色革命的核心就是土地改革。通过土地改革,巴列维实现了打击异己的目的,但也正是因为土地改革,引发了伊朗各阶层的激烈矛盾,最终一致把矛头对准了巴列维。
当时的伊朗是典型的农业国家,75%的人口是农民。而农民占有的土地极少,约70%的耕地掌握在地主手中,剩下的约30%由教会控制。地主与教会通过对耕地的掌控,在农村拥有巨大的影响力。
通过限制地主和教会拥有土地的规模,把土地分给佃农,巴列维在几年内把占伊朗可耕地1/4的土地,分配给了3万多户农民。可以想见,教会的经济基础受到极大冲击。
因此,早在年,巴列维推动白色革命的草案进行全民公投,并最终获得通过的当天,伊朗伊斯兰教的最高领袖霍梅尼就宣布全国举哀48天以示抗议。此后,霍梅尼更因为持续的反对行动,最终在年11月被驱逐出境,被迫流亡。
▲鲁霍拉·穆萨维·霍梅尼(年9月22日-年6月3日)
所以宗教势力因此反对改革。
地主就更不用说了,经济根基被连根拔起的同时,政治影响也被一并削减。本来是支持国王的力量,结果却被国王釜底抽薪,瞬间就被推向了国王的对立面。
▲巴列维宣布白色革命
四、巴列维被推翻
农民总该满意了吧?并不。农民手中的地契还没捂热,就被收回了——国王要求他们把地契换成股票,在农业企业中领薪水——这可跟农民理解的分田地相差十万八千里。
在现代化的浪潮下,农村剩余劳动力来到城市谋生,却发现城市中原本的传统商人与手工业者也正在经受现代化的冲击,成为牺牲品。雪上加霜的是,国王还掀起了反对奸商牟取暴利的运动,几千商人被逮捕,几万商人流亡他乡,20余万店铺关闭。
这还仅仅是土地改革,除了这些,白色革命还包括很多内容,但负面作用也都不小。例如推行世俗化改革,取消宗教领袖特权;推进世俗教育,关闭大量宗教学校;给予妇女选举权等,这些动的还是教界的奶酪。
此外,随着经济发展,贪污腐化之风越演越烈,官员、军官甚至王室成员大举捞金,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
另一方面,伊朗的进步与随之而起的民族意识的增强,是美国人不希望看到的,因此,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美国人对于巴列维的态度也在发生着微妙的转变。
几乎所有阶层都对巴列维怒目而视,美国也不再支持他,白色革命也就接近尾声了。最终,以霍梅尼为代表的宗教力量获得了美国的支持,联合各个阶层的力量,一致把枪口对准了国王。最终在年,推翻了巴列维的统治,伊斯兰临时革命政府成立,巴列维被迫流亡。
▲巴列维被推翻
结论:
白色革命促进了伊朗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取得了巨大成绩。但改革的局限性又导致各种力量联合起来推翻了巴列维的统治。
《伊朗已故宗教领袖霍梅尼》《世界史》《中东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