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土豪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走进佛教之二地理因缘游牧民族不断进
TUhjnbcbe - 2025/3/23 10:47:00
青少年白癜风援助平台 http://www.xftobacco.com/zxpt/cjlf/m/

自由与良序·走进佛教·地理因缘

天佑

在人类社会的初级阶段,有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与生存环境,人类得以迅速繁衍并形成聚落。随着智能开启,文明出现,持续发展。此时,受技术手段落后的局限,大迁徙能力还不具备。不同地区的先民依据各自的现实,独立发展出不同璀璨之文明;这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与气候条件息息相关。如今一般称有几大古代原生文明,譬如阿拉伯半岛东北部的两河文明(美索不达米亚)、非洲东北部的尼罗河文明(古埃及)、南亚次大陆中部平原的印度河-恒河文明(古印度)和东亚大陆中原地区的黄河文明(华夏)等。这些地域都有气候适宜、水系发达、土地丰饶、物产充盈的特点,为我们的先辈提供了非常优越的生存与生产条件。

在这些古代原生文明中,距离我们最近的是位于南亚的古印度文明。对于很多人来说,那是一个梦似的所在。虽然与我一山之隔,地理位置毗邻在侧,文化历史颇有渊源,却还是缺乏最基本的了解。通过历史资料、小说描绘与媒体报道,任意挥洒心目中那片次大陆的情形。既熟悉又陌生,既亲近又疏离,这多少有些“不可思议”。印顺导师说:“佛法兴于印度,当然要适应印度当时的文化,以及印度人的特性。佛法为了适应某一时代,某一区域的根机,佛法就有时代性与区域性了。(《佛在人间从依机设教来说明人间佛教诸乘应机的分析》)”为了方便读者理解后续章节的内容,本文拟对“印度”的地理及历史情况做一个简单的绍介。

南亚,位于喜马拉雅山脉中、西段以南及印度洋间;东濒孟加拉湾,西临阿拉伯海,以印度洋板块为主体,包括南亚次大陆及兴都库什地区。南亚地形与地理环境大概可以分为三大板块。南方主体为西高东低的德干高原与东西两侧的海岸平原。由于三面环海,在科技落后的时代,无法轻易实现对外往来;所谓“望洋兴叹”,不过如此。北部是喀喇昆仑山、喜马拉雅山脉南坡骤降山地。山脊高耸,从西北到东南斜亘着,将亚洲大陆隔阂在外。西北方有兴都库什山、萨斐德山、苏莱曼山、吉尔塔尔山等;除兴都库什山脉与苏莱曼山脉间的“喀布尔河谷”(开伯尔山口:今阿富汗与巴基斯坦间)之“豁口”外,基本形成一道天然屏障。

南亚中部是由印度河、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冲击成的广袤平原。印度河发源于青藏高原;穿过喜马拉雅山脉,与喀布尔河并流后,又在左岸与比阿斯河、拉维河、萨特莱杰河、杰纳布河汇流,西入阿拉伯海。印度河主流全长约三千公里,贯穿于今巴基斯坦境内。恒河流域位于喜马拉雅山南(两大主干分别发源于喜马拉雅山脉和德干高原);由于西高东低,经诸多支流汇入后,进入孟加拉国(帕德玛河)。其后会合贾木纳河,最终注入孟加拉湾(梅克纳河)。恒河水量充裕,冲击出世界上最大的三角洲——恒河三角洲。由于提供了生产资源并有诸多宗教圣迹,故被视为圣河。直至今天,仍有许多人相信在恒河沐浴可以洗净罪业。

雅鲁藏布江-布拉马普特拉河发源于我国西藏自治区南,喜马拉雅山脉中段北麓的杰马央宗冰川。自西向东,过桑木张后称马泉河,过萨嘎始称雅鲁藏布江。(藏语“雅鲁藏布”意为“高山流下的雪水”。雅鲁藏布江被藏族人民视为“摇篮”和“母亲河”。)经众多支流汇入后穿过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绕过喜马拉雅山脉最东端的南迦巴瓦峰,经巴昔卡流出国境。进入印度境内称迪汉河,接纳纳迪班河后乃称布拉马普特拉河。(梵语“布拉马普特拉”意为“梵天之子”。)进入孟加拉国后称贾木纳河,直至注入恒河。从源头到与恒河交汇,全长约两千九百公里,总流域面积六十二万平方公里;海拔落差达五千余米,水利资源极为丰沛。

总体来看南亚地形:“北广南狭,形如半月。(玄奘《大唐西域记》)”佛教有一部《起世经》,对于印度传统“地理学”有所总结:“须弥山王,南面有洲,名阎浮提。其地纵广,七千由旬;北阔南狭,如婆罗门车。其中人面,还似地形。(《阎浮洲品》)”关于这段经文,历来有两种解法,莫衷一是。一主神秘:认为这里所描述的地理情形并非站在人类视角之上;那是超人格存在的认知境界。二是基于现实的:以为“须弥山”就是喜马拉雅山脉的珠穆朗玛峰或者喀喇昆仑山脉的乔戈里峰;中国在东胜神洲,欧洲在西牛贺洲,而印度所在的南亚次大陆为南赡部洲;故“北阔南狭”一语非常准确地描绘了以印度为主的南亚次大陆的地形。

北有高山、三面环海——南北均有天然屏障。地理位置相对独立,在科技能力落后的时代成为外来文明无法轻易企及之地,使得这里呈现出较为独立的生态空间、人文环境与文化形态;怎么看都是一个没有内忧外患的“天府之国”。在这样的条件下,若是没有文明孕育发生倒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事了。此外,南亚的气候类型主要是热带季风气候。北部四季分明,南部则为高原与海洋性气候,温差较小。恒河流域异常湿热,且拥有大片森林,为宗教修行(林居)提供了优越的先决条件。还有,喜马拉雅山脉为诸多河流的发源地,故被视为圣山,成为古今各个宗教的朝圣处所。森林与雪山,为构建印度文明贡献了极为重要的现实元素。

适宜农耕的南亚中部地区为人类提供了非常良好的生活条件;中古印度文明在两河(印度河与恒河)平原孕育勃兴。而位于西北方的“豁口”——喀布尔河谷则成为游牧民族不断迁入的战略要地。在雅利安人到来前,由“达罗毗荼人(矮黑人)”缔造的“印度河流域文明”是这片土地上原有文明的代表(别的尚未发现。此外,这一远古文明可能也是外来的)。上世纪初,在印度河流域先后发现几处古城遗址;著名的有哈拉巴、摩亨佐—达罗、甘瓦里瓦拉、梅赫尔格尔等。由于最先是在哈拉巴地区发现的,故又称“哈拉巴文明”。(目前,因为尚未能够完全解读其文字,是故具体情况仍不甚清楚,唯有部分考古信息以及神话流传。)

印度河谷文明陶质彩绘瘤牛

就目前所知的情况来看:哈拉巴文明已经进入了“青铜时代”,甚至还发展出城市形态。从目前已经发掘的遗址来看,规划和建筑水准相当之高。如摩亨佐—达罗城,面积达二百六十公顷;街区划定明确,并有齐整宽阔的道路系统和通畅合理的排水设计。“走进摩亨佐—达罗城遗址,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这里是一个砖的世界。(赵伯乐《永恒涅槃——古印度文明探秘》)”社会贫富差距已然显现,存在着养尊处优的富族集团。此外,在出土文物中并未发现什么兵器。想来也是:农耕文明不需要强大武备;只须基本卫戍,以维持部落内部的正常社会运作即可。当时人类的最大敌人是天灾与病患,暂时还不具备一族殖民另一族的条件。

随着生产能力的显著提高,迁徙能力不断增强,文明有了彼此袭扰的可能。与农耕文明基本同时,并存有三大游牧民族:源于北亚蒙古高原的蒙古系、源于阿拉伯沙漠的闪米特系、源于南俄罗斯大草原的印欧系。游牧民族的生活形态与农耕文明不同:追逐水草迁徙是其显著特征。(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不同天时地理因素将导致人文发展各异。比如相对封闭的河川平原成为发展稳定的农业文明的优势条件;广袤的草原则成为发展移动的狩牧文明的优势条件;而一望无垠的海域即成为发展冒险的航海文明的优势条件。于是在古代,基本形成三大文明形态:分别以古印度、古蒙古、古欧洲为代表的农耕文明、草原文明与海洋文明。)

“两河流域”提供了广袤而丰饶的土地和优渥而安定的生活。当草原游牧民族接触到农耕居住地后,即被强大的诱惑力吸引。自雅利安人始,希腊人、安息人、月氏人、波斯人、马其顿人、突厥人、蒙古人等前赴后继,从喀布尔河谷接踵而来,影响文明发展之进程。(唯有英国人没有从此隘口进入。)除了在孔雀王朝时期有过两次胜利记录外,其他均以失败告终。(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从印度河流域撤走时,在旁遮普留下了一支军队。后来,月护王旃陀罗笈多率领族人,引兵将其赶走。后来又击退了塞琉古王国的入侵。)从目前所知最初的哈拉巴文明开始,无论哪个民族一旦进入农耕模式就会有军事能力低下的情形出现。

有一种说法:热带民族多耽安逸,而在高纬度地区生活的人们则较能居安思危;那都与独特的生存环境(经济基础)密切相关。热带地区植被发达,随处都有野生瓜果,足可果腹。那种没有压力的生活模式确会养成一种特殊性格。《孟子·告子下》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随着生存压力降低,在温柔乡里久了,难免贪图逸乐——能够“岁月静好”,谁还愿意在马上奔波呢?于是刀枪生锈,战马无力;一批又一批外来者在进入印度平原后即被同化,然后由新的主人接替,循环不息。或许是未曾意识到军事防御的重要性,也有可能因为没有出现类似“宗法制”、“家天下”这样的组织机制,使得社会动员能力(凝聚力)严重不足。

这就好像怀抱着巨额现金的孩子,在深夜里只身行走于治安不好的地方,遭人觊觎只是早晚而已。社会稳定,文明就会孳生;不懂防御,一切无从维继。社会安定是文明发展的前提——这是久经检验的真理。失去规则的人类社会太可怕。一个集体一旦失去组织与防御能力,此时有外族侵扰,不会遇到任何阻力——“丧权辱国”只是刚好而已。物质基础动摇了,上层建筑必然崩跨。虽然上层建筑有能动作用,表现为教权对资源分配的话语权,但毕竟不如治权的现实性。(且容易堕入教条,不懂得与时俱进。)空谈理念与理想,无法实现真正的自主与强大。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新序·杂事》)”历史经验,足可为鉴。

(与我国古代的历史轨迹相似:一批又一批西北游牧民族接连进入中部平原,归化农耕文明。此后,这股力量再由其他游牧民族接替;不断内迁、归化、又内迁、又归化,生生不息,循环不止。中华民族因为早熟的政治智慧使得文明之火终始不熄。得益于周公的“改制”,我国的社会制度与军事能力保障了华夏文明在周、秦、汉、唐间的持续发展。一个文明一旦足够发达,即能主导后续登场的所有民族与文化。譬如蒙古族与满族,最终也融入了华夏文明的大熔炉中。印度也是如此,但这一进程有待于雅利安人来完成。在此之前的初级文明,刚一萌芽即被打扰:不断被外来因素稀释、吸收、消解、融合,形成复杂又混乱的思想局面。)

哈拉巴文明在延续了数百年后逐渐衰落灭亡;如此彻底,以至于今时对他们的了解都要通过考古与“神话”(吠陀与史诗)。衰亡的具体原因尚有争议。史学家提出了多种假说,大概以“外族入侵说”和“生态变化说”为主;也可能兼而有之。西元前两千至前一千五百年间,印欧民族得到科技发展的便利,其中一支在进入兴都库什山脉以及伊朗高原后,继而向东南进入印度河流域。这片土地上的新任征服者——“雅利安人”代替达罗毗荼人,在南亚中、西北部的两河平原建立居地与治权;开启“吠陀”时代,成为后续印度文化的主干。(据亚斯贝斯的“轴心时代说”,在恒河流域繁荣的印度中古文明奠定了后世文化发展的基础。)

胜利者“高举利刃”,制定出特殊(殖民)保护政策——“种姓制度”,以酬劳自己的族人与“盟军”。“原民”被从精神与肉体两个方面贬抑——这是“惯例”。如同我国古代蒙古民族入主中原并建立的政权就以种族为准,把国民划分成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四大社会等级;用血统与文化隔离,不准通婚——满族入关时也是如此。不过,我国的“种族隔离政策”是用法令(治权)来维持的;而雅利安人则聪明地运用了宗教手段(教权),使得全体民众自觉自发地维护这一不平等制度。一九五〇年,印度立法废止种姓制度,可民间依然如故。种姓思维已经成为文化基因,深入骨髓;其生命力之顽强,远非一部法律所能禁绝。

最后,简述“印度”的历史。如今称“印度”,指为一个具体独立的国家;但在古代,则更是指一个地区。此地原称“婆罗多”(古代其住民之自称),后因“信度河”得名“印度”。(由于古代外来文明传入,全都经过印度河流域,故认为这就是印度得名的缘由。)西元前两千年前,达罗毗荼人在印度河流域缔造了哈拉巴文明。西元前一千五百年左右,原居住在中亚地区的雅利安人中的一支进入南亚次大陆,征服原著居民;本于游牧民族的文化传统,参考在地人文的传统习俗,根据农耕文明的现实条件,创造出“种姓制度”,建立了全新秩序。此后,直到佛陀即将诞生的时代里,这片土地始终都是邦国林立——类似如今的欧洲。

相传,在西元前六世纪初,印度至少有超过十六个(有名可查的)国家。经长期兼并,于西元前四世纪崛起的孔雀王朝几乎统一全印,在恒河流域建立了以摩揭陀为中心的强盛国家。之后不断分合,这块大陆从未真正实现过大一统。治权博弈,伴随着教权斗争。代表不同阶级立场的沙门思潮与婆罗门教持续抗衡,促使后者不断演进,形成印度教;并与随后到来的伊斯兰文明对峙。一六〇〇年,英国建立东印度公司。一七五七年,印度沦为英殖民地。一九四七年八月十五日,印巴分治,印度独立。一九五〇年一月二十六日,印度共和国成立,为英联邦成员国。目前,印度的国土面积相当于我国三分之一大小,人口总数却与我国相当。

1
查看完整版本: 走进佛教之二地理因缘游牧民族不断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