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中仲春月,万物苏;阳正东,阴正西;昼夜分,寒暑平。昼夜平分,万物苏醒;花草开放,春意焕然。
半春时光里,风,摇绿了树的枝条;水,润泽了梨花的羽衣。陌上桀然花枝闹,正是一年春好处。日子如水,悄然春过半。木逢春,绿盎然;千花醉,蝴蝶飞。青梅如豆,柳岸斜风燕归,唤醒人间最美的时节。
春分为春季第四个节气。斗指壬,太阳黄经达0°,于每年公历3月19-22日交节。春分在天文学上有重要意义,春分这天南北半球昼夜平分,自这天以后太阳直射位置继续由赤道向北半球推移,北半球各地白昼开始长于黑夜,南半球与之相反。在气候上,也有比较明显的特征,中国除青藏高原、东北、西北和华北北部地区外均进入了明媚的春天。南方地区随着气温回升,雨水增多;北方地区虽然不及南方温暖湿润,但也都挡不住新草陆续探头,梅花、桃花次第绽放。草长莺飞、鸟语花香、百花争艳,正是踏青赏花的好时节。
冬至和夏至的关键字是极与最,春分和秋分的关键字是平与均。春分体现的是“平均主义”。古人说:“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目前,很多国家还都“一刀切”地将春分(昼夜平分日)作为春季的开端,伊朗、土耳其、阿富汗、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将春分作为新年,有着年的历史。
春分祭日,是历代帝王非常重视的一件事。
《礼记》言:“祭日于坛。”孔颖达疏:“谓春分也”。
《帝京岁时纪胜》说“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国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
日坛坐落在北京朝阳门外东南日坛路东,又叫朝日坛,它是明、清两代皇帝在春分这一天祭祀大明神(太阳)的地方。朝日定在春分的卯刻,每逢甲、丙、戊、庚、壬年份,皇帝亲自祭祀,其余的年岁由官员代祭。祭日在仪式上不及祭天与祭地典礼,但也颇为隆重,文史记载明代皇帝祭日时,用奠玉帛,礼三献,乐七奏,舞八佾(yì),行三跪九拜大礼。清代皇帝祭日礼仪则有:迎神、奠玉帛、初献、亚鲜、终献、答福胙、车馔、送神、送燎等九项议程,也很隆重。如今的日坛已经告别了祭日敬神的时代,成为了人们休闲娱乐的公园。
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
《逸周书·周月》记载,春三月中气:惊蛰,春分,清明。
《春秋繁露·阴阳出入》曰:“仲春之月,阳在正东,阴在正西,谓之春分。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春秋繁露》说:“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农历书》:“斗指壬为春分,约行周天,南北两半球昼夜均分(两极除外),又当春之半,故名为春分。”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
万物生长离不开雨水。《易·系辞》说,万物“润之以风雨”。所以,雨水是充满生命内涵的节气。人类自古就逐水而居,而水系的最佳给养便是雨水,雨水之于古人尤其重要,古称“天水”,充满神秘色彩。《释名·释天》谓:“雨,羽也,如鸟羽动则散地,雨水从天下也,雨者辅也,言辅时生养也。”雨被古人看成天界纷纷下落的羽毛,一方面说明雨具有滋养生命的功能;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先民对雨怀有一种神圣的情感。
一候
玄鸟至
对应64卦:大壮卦,九四。
《周易·大壮卦》:“九四。贞吉,悔亡;藩决不羸,壮于大舆之輹。”
《象》:“藩决不羸,尚往也。”
《象说卦气七十二候图》:“互乾为玄。互兑伏艮为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元鸟,燕也。高诱曰:春分而来,秋分而去也。玄鸟至。又属于雷水《解卦》,奎宿八度半。”
玄鸟,燕也,高诱曰:“春分而来,秋分而去也。”玄鸟就是燕子,属于季节性候鸟,春分时节北方天气变暖,在南方越冬的燕子又飞回北方,衔草含泥筑巢居住,又开始新一年的生活。
二候
雷乃发声
对应64卦:大壮卦,六五。
《周易·大壮卦》:“六五。丧羊于易,无悔。”
《象》:“丧羊于易,位不当也。”
《象说卦气七十二候图》:“震为雷,为鸣,故曰发声。”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阴阳相薄为雷,至此四阳渐盛,犹有阴焉,则相薄,乃发声矣。乃者《韵会》曰,象气出之难也。《注疏》曰,发犹出也。二候又属于雷天《大壮卦》,娄宿二度。”
阴阳相薄为雷,至此,四阳渐盛,犹有阴焉,则相薄乃发声矣;乃者,《韵会》曰:“象气出之难也。”注疏曰:“发,犹出也。”雷者阳之声,阳在阴内不得出,故奋激而为雷。虽说惊蛰有雷声,可是真正多雨的时节是在春分,这个时候天气转暖,雨水增多,空气潮湿,于是有二候“雷乃发声”。
三候
始电
对应64卦:大壮卦,上六。
《周易·大壮卦》:“上六。羝羊触藩,不能退,不能遂,无攸利。艰则吉。”
《象》:“不能退,不能遂,不祥也;艰则吉,咎不长也。”
《象说卦气七十二候图》:“上爻动,震变为离,离为电。”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电,阳光也,四阳盛长,值气泄时,而光生焉。故《历解》曰,凡声阳也,光亦阳也。《易》曰,雷电合而章。《公羊传》曰,电者,雷光是也。徐氏曰,雷阳阴电,非也,盖盛夏无雷之时,电亦有之,可见矣。”
电者阳之光,阳气微则光不见,阳盛欲达而抑于阴。其光乃发,故开始闪电。由于雨量渐多,伴随着的是雷声和闪电。这时人们经常可以看见从云间凌空劈下的闪电。
春分养生是呼应于天地五运六气变化的规律,促成身内气机勃发的重要天时。天阳能量生发于子,极盛于午,春分正是阳性能量升华于一半之时。修身养生者的德性品格、品质、品行修持基本符合天德能量的属性和频率,就能感格天地阳气的能量,平衡身内的阴阳,进入理想的获能与提升以及再造,甚至是实现质变的阶段与过程。
《素问·至真要大论》:“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是说人体应该根据不同时期的阴阳状况,使“内在运动”也就是脏腑、气血、精气的生理运动,与“外在运动”即脑力、体力和体育运动和谐一致,保持“供销”关系的平衡。
因此,春分养生,重在养肝(春季与五脏的肝相应),除了遵从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大原则外,由于春分节气平分了昼夜、寒暑,人们在保健养生时应注意保持人体的阴阳平衡状态。同时,春分更是调整胃气的良好时机。
春分养生一要通过特殊的饮食养生,保持脏腑的阴阳气血平衡和功能旺盛;二要通过温经、浴足、点穴,打通联络、濡养脏腑的经络,并通过直接锻炼脏腑经络功能的特殊运动,保持经络气血运行的润顺。
春季养生特别是春分养生的原则是:一要平抑肝阳;二要健脾益气;三要育肾养阴(善补阳者,阴中求阳)。
由于春分节气平分了昼夜、寒暑,人们在养生时应注意保持人体的阴阳平衡状态。“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春季养生要顺应春天阳气生发、万物始生的特点,重点体现“生、升”的自然规律。按自然界属性,春季属木,与肝相应,肝主疏泄,在志为怒,恶抑郁而喜调达,调畅肝气是春季养生的核心目的。
不少朋友懂得春捂秋冻,但春分后,是否应该春捂就得看天气了。人们要随着气温升高逐渐减衣服。此时头部要少捂,春分后阳气上升,多用梳子或手指梳头,有助于梳理阳经,利于阳气升发。
阴阳平衡是生命活力的根本。阴阳平衡则人健康、有神;阴阳失衡人就会患病、早衰,甚至死亡。所以养生的宗旨是维系生命的阴阳平衡。
春分在体内的能量对应是胆腑,所以从这一天以后,很多地方会发生打雷现象。雷声阵阵,也就使得人的胆气倍生。我们有很多人胆气弱,那么就可以将这一天作为重点,来针对性提升我们的胆气,使体内的阳气更为充足,因为这一天是对应我们胆腑最明显的一个时间段。
春分时节,万物复苏而生机勃发,天空雷鸣电闪,质象境龙跃凤鸣,物相境春风化雨而阳光明媚,春意盎然而万物活跃。人们的命体更应当顺四时之度,加强身识的活动与运动,行气活血,增强体质,提升生命活力。应逐步增强身识的活动量,提升与万物之间的感知度,实践身与天地生气的合一。
在起居方面,虽然春分已进入二之气,天气日渐暖和;但日夜温差较大,而且仍不时会有寒流侵袭,天气变化较大,雨水较多,甚至阴雨连绵。此时,要注意添减衣被,“勿极寒,勿太热”。穿衣可以下厚上薄,注意下肢及脚部保暖,最好能够微微汗出,以散去冬天潜伏的寒邪。尤其是老人及小孩,抵抗力差,容易患感冒或风疹等传染病,更应注意适时添减衣被,可以多晒太阳,以利祛散寒邪。
另外,过了春分,北半球的白昼逐渐增加,不要错过大好春光,尽量和太阳一起醒来。熬夜生肝火,早起养阳气。若7天连续做到早起不熬夜,精力和气色会明显改变。
在精神调养方面,要做到心平气和,保持轻松愉快、乐观的情绪,从而安养神气,切忌大喜大悲、情绪波动剧烈而不利于肝气疏泄,与春分时节的“阴阳平衡”特点相应。春分时节,春光明媚,莺飞草长,桃红李白,百花盛放,此时仍然是郊游踏青的好时节,可在风和日丽的时候与好友结伴郊游,增广见闻,以利于肝气的疏泄。
春分时节,人们“春困”的症状会越来越明显,尤其是每天午后,表现更为突出。在最困的时候,只需要小睡片刻,就可大大缓解疲惫。有条件的人可以午睡,或是正午时分进行“三调”、经典诵读以及静养。
晚上可以做一些有助睡眠的活动来缓解春困,如晚饭后稍微活动一下身体,有利于身体的舒展和放松;在身体舒展、消化良好的基础上,可以锻炼太极修身;睡前泡泡脚,来提高睡眠质量;睡前半小时摒弃杂念,心情平静,放松三调,诵读静坐,利于入睡。
养生食谱推荐
猪肚白术汤
材料:猪肚1具,白术60克,煨姜45克,胡椒15克,精盐适量。
功效:有温中散寒,补脾益气的功效,尤其适用于脾胃虚寒的人。
做法:将猪肚洗净,去油脂,放入沸水中焯后去水,晾干水后备用。将白术、煨姜、胡椒放入猪肚内,缝合猪肚,猪肚外以针刺小孔,放入清水,大火煮沸,小火煮2小时,放入精盐调味。捞出猪肚,切块,喝汤吃猪肚。
姜葱鲩鱼(草鱼)
材料:黑鲩鱼(草鱼)l条(约克),黄酒、盐、味精、姜丝、葱丝、蒜末适量。
功效:在春季感冒流行之时,佐餐食用本品,有预防作用。有益气滋肾,强壮补益的功效。姜、葱、蒜、黄酒发散解表,益气通阳,解毒辟疫。
做法:把收拾干净的鱼身两侧用刀划口。将鱼上屉蒸到八成熟时,调加黄酒、盐、味精适量,再继续蒸熟。上桌前,鱼上撒姜丝、葱丝、蒜未适量,再淋上烧到起烟的滚热香油即可。
莫负今朝,
惜取春光,
往后
人间皆春。
*以上内容参考源于古籍和网络文献,如有不当之处烦请联系。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