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土豪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离奇的转折伊朗的前世今生
TUhjnbcbe - 2024/7/5 19:36:00
北京一般治疗白癜风费用多少钱 http://pf.39.net/bdfyy/bdfjc/160306/4781528.html

在世界诸多国家中,伊朗一直是个特殊的存在。

曾经的辉煌历史和近现代的特立独行给这个国家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那么,伊朗为何叫伊朗,又为何推翻倡导现代化的巴列维政权,变成如今政教合一的特殊模式?

1前世——“伊朗”与“雅利安人”及“波斯”的关系

“伊朗”在古伊朗语中的意思是“雅利安人”“雅利安人的”。在公元前年左右,雅利安族(即伊朗族)分为两大支,一支进入伊朗高原,另一支进入南亚次大陆(即印度地区)。

先说进入印度的这支。进入印度的雅利安人在与当地人的交锋中取得优势,创建了“吠陀文明”。雅利安人在《吠陀经》中宣称自己是高级种姓,当地土著为低级种姓。印度的种姓制度由此发端。

进入伊朗高原的雅利安人分为三部:埃兰、米底和波斯。它们分别建立了自己的政权。

公元前年左右,波斯在居鲁士大帝的领导下强盛起来,吞并了埃兰和米底两个王国,伊朗高原上的雅利安人重归一统。

居鲁士大帝与其继任者在统一了伊朗高原后继续开疆拓土,陆续征服了两河流域、埃及、中亚(部分地区)和印度北部地区,将埃及、印度、两河流域三大文明同时置于自己的统治之下。

波斯帝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横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帝国,幅员之广大、人口之众多前所未有,影响力绵延至今。提起波斯帝国这段历史,伊朗人至今仍然感到骄傲和自豪。

也正是因为波斯帝国的强大影响力,后来在伊朗高原上建立的国家都以波斯帝国的继承者自居。与此同时,波斯,这个原本的部落名称也被用来指代伊朗高原上所有的雅利安族群(埃兰人和米底人当时只是臣服,并未灭绝)。

一战和二战时期,伊朗和德国关系非常亲密。所以,当德国纳粹宣扬“种族主义”,提出“雅利安人种是最优秀的人种”时,作为真正的雅利安人国家,伊朗怎能无动于衷?

心动不如行动。于是,在年,巴列维王朝君主礼萨汗宣布将国名由“波斯”改为“伊朗”,也就是“雅利安人的国家”。

2信仰——伊朗人与伊斯兰教及阿拉伯人的关系

居鲁士大帝创建的波斯帝国在公元前年左右被亚历山大大帝的马其顿帝国所灭。

自此之后,伊朗高原上陆续出现过塞琉古帝国、安息帝国、萨珊帝国等许多政权。其中,对伊朗人影响最大的,当属阿拉伯帝国的入侵和征服。

伊朗人原本主要信奉琐罗亚斯德教(俗称拜火教,中国亦称之为“祆教”)。后来,琐罗亚斯德教由于存在种姓制度等诸多陈规陋习而在伊朗境内逐渐衰落。公元年,崛起于沙漠的阿拉伯帝国攻入了伊朗萨珊帝国都城泰西封。

阿拉伯帝国的统治者对不信仰伊斯兰教的异教徒横征暴敛。为了更好地生存,伊朗人开始逐渐信奉伊斯兰教。

在此后的数百年间,越来越多的伊朗人皈依伊斯兰教,且大部分都属于逊尼派。

公元年,信奉什叶派的伊斯玛仪在伊朗建立了萨法维王朝。为了扩大统治基础,让国民团结一致对抗同样信奉伊斯兰教的周边国家(如奥斯曼帝国、莫卧儿帝国,均为逊尼派),伊斯玛仪在伊朗境内强行推广什叶派,不愿改信什叶派的逊尼派会遭到杀戮和流放。

在萨法维王朝历代君主的强推下,到了16世纪末,伊朗境内绝大部分民众都已经成了什叶派信徒。

近现代以来,随着伊朗国内民族主义情绪的高涨,宗教所起到的团结和凝聚人心的作用也越来越大。

3今生——伊朗人为何要推翻主张现代化的巴列维王朝

年,巴列维王朝的君主礼萨国王宣布在伊朗开展名为“白色革命”的经济与社会改革。

礼萨国王将这次改革的主导思想概括为“主权在M”和“使个人和社会更加ZY”。它的内容主要包括:在全国推行义务教育和免费午餐、施行社会保障制度、宣布男女平等,女性拥有选举权、扫盲、改革土地制度并实施国有企业的私有化……

改革措施实施之后,成效显著,在年到年的十年间,伊朗的经济增速保持在年均16%到17%。

人民的收入大幅增长,城市建设日新月异,首都德黑兰从一个破旧的小城摇身一变成为闻名世界的国际大都市。整个伊朗看起来都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然而,在巨大成就的背后,却存在着不少问题和隐患。

首先,巴列维政府在土地、教育和婚姻等领域的改革严重损害了教士阶层的金钱利益和宗教权威,引发他们的强烈不满,而在伊朗这样一个几乎全民信教的国家,宗教领袖的影响力是巨大的。

其次,伊朗的知识分子和精英阶层希望能进一步推进伊朗的民主化建设,礼萨国王不愿遵照宪政“虚君让权”让他们心生不满。

另外,在改革过程中出现的贪污腐败现象让普通民众开始对巴列维政权产生动摇。

最后,王室过度的铺张奢靡也使许多底层民众感到失望。

“屋漏偏逢连阴雨”。年,全球经济萎缩,原油价格暴跌导致伊朗出现了通货膨胀,人民生活质量受到影响。这加剧了民众对巴列维政府的不满情绪。

宗教领袖霍梅尼此时运用富有技巧的演说有效地将伊朗国内各种反对国王的力量团结了起来。他声称将带给伊朗真正的自由,却很少提到自己的“大监护者”方案(即让宗教最高领袖掌控国家)。等到他上台之后,才亮出底牌,并逐个清除反对派。许多人大呼上当,后悔不迭。

无论如何,在伊朗民众一浪高过一浪的抗议声中,年1月16日,雄心勃勃开启“白色革命”并自认成效显著的礼萨国王被迫登上了离去的飞机,而且,再也没有回来过。

年2月1日,流亡海外的霍梅尼回到伊朗,受到百万民众的夹道欢迎。不久,政教合一的伊斯兰共和国成立了,霍梅尼成为终身最高领袖。

教士集团垄断了政权。他们将国内的私营企业全部收归国有,成立宗教基金会,国家的大部分财富都流入宗教基金会,由教士们掌控。

伊朗街头出现了道德警察,以监督妇女们的着装;反对D被消灭,发表不同声音的BK被查封取缔;长年通货膨胀,难以见到以下面值的纸币;失业率居高不下;贫富差距日益拉大,贪污腐败横行。年,国际组织给出的各国腐败报告显示,在总共个目标国家中,伊朗廉洁程度仅排名。

如果条件允许,人民总是喜欢用脚投票。自年伊斯兰革命以来,伊朗的人才流失日趋严重。拥有学识、技能的精英人群纷纷移民海外,以寻求人身和宗教方面的自由和安全。

最后要补充的一点是,美国的卡特政府在这场剧变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对伊朗军方有着巨大影响力的美国政府认为礼萨国王的政府不是足够MZ和ZY,所以对伊朗人推翻巴列维王朝持默许的态度。原本效忠国王的伊朗军方经美方游说后宣布保持中立。失去了军方支持的礼萨国王最终只能黯然下台。

卡特政府认为,巴列维王朝被推翻后,伊朗将迎来一个更加MZ和ZY的政府。事实却恰恰相反。这已经不是他们第一次犯这种错误了。

1
查看完整版本: 离奇的转折伊朗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