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土豪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甘肃旅游之敦煌历史文化变迁西部文明播报
TUhjnbcbe - 2024/6/28 21:31:00
吡美莫司乳膏白癜风 https://m-mip.39.net/czk/mipso_4324708.html

中华民族幅员辽阔,历史发展极不平衡,河西走廊被西汉开拓为丝绸之路的通道之后,河西五郡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地方史,主要表现在它在历史上有相对较长时间的安定。敦煌在河西五郡的最西端,相对安定更加安定长久。

河西也叫凉州,凉就是天气凉。更早的时候这里叫雍州,即“禹贡九州”中的雍州。

河西走廊没有被汉武帝打通之前,在敦煌月氏人居住时期,月氏人性情随和温润,和原来属于昭武九姓的粟特人和汉人,以及白姓的龟兹人,还有罗姓的吐火罗人通婚,当地文化面貌呈现出汉-粟特-佛教的混合特征大家经商和放牧为主,为东西来往的客人提供餐饮住宿服务。敦煌汉武帝之前主要居民介绍一下,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栗特人和突厥人。

粟特后裔保持了昭武九姓,在姓名上呈现出胡汉混杂的特征,其中既有安胡胡,安黑奴,安满奴,安朝朝,曹进进等典型的描述长相,或者具有拟声性质的胡人姓名,也有一些担任军官和行政官员,迎娶了结合汉文化和粟特文化双重寓意名字的粟特人,比如安文信,康通信,康使君等等。粟特民族是伊朗语族之一。安禄山的父亲就是粟特人(母亲是突厥人)。

粟特民族后来逐渐和波斯人、突厥人融合,形成今天的塔吉克和乌兹别克人的祖先。粟特人婚姻乃建立在多妻制的基础上,粟特人的正妻多为同族联姻,如康阿义屈达干夫人石氏、安菩夫人康氏、米继芬夫人米氏,康、安、米、石皆为粟特姓氏,但也有异族通婚者,如安禄山生父本姓康,养父姓安,母为突厥阿史德氏,亦属异族豪宗大姓。正妻地位很高,可以与丈夫并坐胡床见客,法律上不但允许夫休妻,而且允许妻弃夫,拥有再嫁的权利。由于粟特人多去远地经商,其性生活不可能为一夫一妻制束缚得很紧。因此,还另有侍妾、姘头,这些次妻皆为外族,有的还具奴隶身份。

粟特人属剪发型民族。按波斯发型为剪发齐项,粟特人大约也是如此,《康国传》记其女子盘髻,然品治肯特壁画中少女发型则为梳五辫,左右各二,脑后一,则妇人的盘髻也是由辫子盘梳而成且面蒙黑巾。

粟特人一般穿白衣,慧琳《一切经音义》卷21记曰:“西域俗人皆著白色衣”,玄奘亦曰“吉乃素服,凶则皂衣。”黑色乃丧服的颜色,忌服用。由于粟特人重商逐利,不存在服色等级的差别,其余花色亦各凭所好,所谓“素衣”,未必是全白,而是多夹用绿花,一般戴尖顶虚帽,大约是古塞人遗俗,有的帽子还有前檐;曰卷檐虚帽,便于遮阳远视,宜于长途旅行。

粟特人以麦面和羊肉为主食,慧琳《一切经音义》云:“胡食者,即铧锣、烧饼、胡饼、搭纳等事。”铧锣,即油焖大米饭,今名抓饭,是一种大米加羊肉、葡萄干混合制成的油焖饭。如今的抓饭必须放胡萝、和洋葱,其时洋葱已栽培,但胡萝卜、尚未传来,与今抓饭略有不同。

烧饼即今日维吾尔族食用的馕。胡饼则上加胡麻,反似今日的北京烧饼。元耶律楚材至河中还吃到鸡舌宴,可知粟特人已知养鸡以供食用。葡萄酒是常备的佐餐饮料,盛在一种特殊的碗形酒器叵罗中,以金、银、铜等各种不同质料制成,岑参诗中有“交河美酒金叵罗”之语,所指就是这种酒器。

再说说匈奴人,匈奴歌谣云:“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这是公元前年,霍去病两次远征匈奴,匈奴部众失去河西走廊后发出的哀叹歌谣。其实,对匈奴而言,失去河西走廊后,不仅失去了养马基地,更失去了匈奴的军工生产中心,匈奴的金属加工冶炼基地。匈奴这个昔日北方彪悍的民族,曾经在马背上叱咤风云,盛极一时。但最后它不但退出了的历史舞台,就连令欧洲闻风丧胆制造出匈奴神话的西迁一支,也在泱泱的历史长河中消逝得无影无踪。

匈奴是和汉族发生关系最早的古老民族之一。据《史记》记载:尧时匈奴的名字叫“獯粥”,周朝时叫“猃狁”。后世也称匈奴为“戎狄”,散居在黄河流域,与汉族杂居。后来秦、赵、燕三国修筑长城以拒之,这些部族为生存发展,只能散居溪谷,或追逐水草而生,发展缓慢。由此可见,匈奴在其成长之初是始终遭受汉族排斥的。

国家之间总是有各样的矛盾,要不是西边匈奴经常南下河西走廊,匈奴不断的突破长城侵扰中原,汉武帝为了解决匈奴问题,恐怕也不会想起打通这条河西走廊的。冒顿单于时期是匈奴最为辉煌的时期,他骁勇善战、带兵有方,逐渐统一了散落各部,又兼并了周边小国,开始了和汉朝近年的征战,致使汉初的君王不得不以和亲政策来改善汉匈之间的关系。他又利用秦汉鼎革之际,在公元前年入侵太原。汉高祖奔赴太原,驱赶匈奴,却反被匈奴围困在平城附近的白登山。后经谈判方得解围,协议中,汉高祖对匈奴做出让步,把一位公主或宫女嫁给单于为妻,这是匈奴对取得的第一次军事胜利。

公元前年,冒顿彻底征服了河西走廊的大月氏人。冒顿之子,继承者老上单于把大月氏人驱逐出河西走廊,迫使他们向西迁徙。公元1世纪左右,西迁的大月氏人统一了各部落,建立了古代历史上著名的贵霜王朝,其疆域从阿富汗扩张到了北印度的旁遮普。

汉朝骨子里仍是排斥匈奴的。等到汉朝国力渐强,汉武帝即位后,立刻制定了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要将匈奴赶回漠北。他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想联络大月氏一同对付匈奴。张骞两度出使西域,历时20年,遍历西域的大月氏、大宛、康居、乌孙诸国,虽然未能说服西域国家对匈奴一起围攻用兵,但对和中亚的联系,做出了很大贡献。

从公元前年开始,汉武帝以一国之力,力排众议,开始了对匈奴的持续用兵。公元前年,少年英雄骠骑将军霍去病,率领一万骑兵把匈奴从离今凉州、甘州和瓜州不远的甘肃部分地区赶走,并完成了占领。公元前年,汉朝大军对匈奴取得了一次决定性的胜利。卫青和霍去病横穿戈壁,深入匈奴帝国的中心。卫青出其不意地袭击了伊稚斜单于,迫使匈奴人溃逃,消灭或俘虏两万人。霍去病进行了一次更大胆的远征,深入漠北0里,一直到达鄂尔浑河上游,取得辉煌战果。此次战役,让匈奴在整个西汉时期再也没有对长城脚下和漠南地区产生过威胁,这次作战可以说是历史上对北方蛮族最成功的一次反击作战。自此匈奴人失去了对河西走廊的完全控制,一首《匈奴歌》的传唱正是抒发了匈奴人失去水草丰美的河西走廊的痛惜之情。匈奴,一个中华民族历史上惧怕的强悍的北方民族,一个也让初期的大汉王朝“谈匈奴而色变、窥胡马而远遁”的民族,永远的消失了。但匈奴健儿呼啸突奔的身影,在河西走廊的历史长河中,永远也无法抹去;匈奴百姓从河西走廊一步步迁移时所哀唱的那首歌谣永远的回荡在世界历史的天空,引起举世瞩目:

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

失我焉支山,令我妇女无颜色。

此后,汉武帝着手在甘肃建立了武威郡、张掖郡、酒泉郡和敦煌郡四个军郡。

《水经注》有一条材料记载,西汉时期按“五行说”以此地属金,土地寒凉,就把雍州改为了凉州。虽然这个地方天气很凉,但是这个地方对整个古代史来说,其实一直是一个很有“热度”的地方。在河西走廊很多地方都出土过汉代简牍,并且多数都是在烽燧遗址发现的。如武威地区出土过著名的“仪礼简”,记载了关于古代人的仪礼,还有王杖简,曾引起史学界极大

1
查看完整版本: 甘肃旅游之敦煌历史文化变迁西部文明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