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是我们中国传统缅怀先人、祭祀扫墓的日子。而今年的清明节却比以往要沉重,这一天江河呜咽,山川失色,我们中华儿女14亿人,一起沉痛悼念在新冠肺炎疫情中牺牲的烈士和逝去的同胞。在除了我们国人为逝去的生命哀悼的同时,伊朗驻华使馆也在微博发文,并降半旗致哀,其中最打动我们国人的是伊朗驻华使馆的微博正文,在文章中,伊朗使馆竟然引用了我们平时都很难见到的经典著作《左传》中的一句古语“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所以在下方评论中引起我们国人很多感慨和感动,他们真的太用心了。
伊朗驻华使馆微博截图那么说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到底什么意思呢?为什么在中国古代那么重视祭祀,这其中包含了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哪些思想呢?
其实最近在一次采访中,一位台湾同胞说得很好,他说,我们中国人,在五千年的文化中,对生命是极其敬畏的,“人命关天”的思想深入我们骨髓,悲天悯人,对个体生命的敬畏和尊重是我们民族延续的基础。其实祭祀本身就是我们传统文化中一种对生命、对自然的敬畏和虔诚之心。
古代祭祀图一、追根溯源“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语境
我们先走进这部经典《左转》吧,在《左传》“成公十三年”记载:
公及诸侯朝王,遂从刘康公、成肃公会晋侯伐秦。成子受脤于社,不敬。刘子曰:“吾闻之,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谓命也。是以有动作礼义威仪之则,以定命也。能者养以之福,不能者败以取祸。是故君子勤礼,小人尽力,勤礼莫如致敬,尽力莫如敦笃。敬在养神,笃在守业。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有执膰,戎有受脤,神之大节也。今成子惰,弃其命矣,其不反乎?”
这一个片段,便是“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由来。文章中的意思就是:几大诸侯国要进攻秦国,在此之前,进行了一次祭祀,在祭祀社神的时候,成肃公在接受祭肉的时候,漫不经心不恭敬。刘康公看到了,就告诫了成肃公一番。
刘康公认为先人们制定礼仪,祭祀社神就是为了维护天命,遵守这些礼仪就能得福,败坏这些礼仪就会取祸的道理。同时他说国家的大事,是祭祀和军事。祭祀有分祭肉之礼,战事之前有受祭肉之礼,这都是和神交往时的大节。所以他认为,在祭祀之时懒散不恭,就是丢弃天命,会让之前的努力前功尽弃。
《左传》书影我们中国的礼制,形成与夏商时期,最早在周朝形成正统,所以我们经常听到《周礼》。《周礼》作为儒家经典,是中华传统礼制最经典和全面的记载,对后世两千年影响深远。而在礼制中,“礼”在《说文解字》中最早就是指“事神致福”,其实就是祭祀。可见祭祀这件事情在中国传统生活中是多么重要。大到皇宫贵族和文武百官封禅,小至平民百姓家族祭祀,都被看作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事情。所以在《左传》中,刘康公才如此责怪成肃公。
古代祭祀场景二、中国祖先为什么那么重视祭祀呢?
除了这句“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之外,其实在《礼记》中还有一句“礼有五经,莫重于祭”由此可见,祭祀是中国传统礼制中最重要的部分。为什么我们先民如此注重祭祀呢?
其实说直白一点,祭祀就是我们祖先与神灵的沟通,对神灵的讨好和收买。为什么这么说?我们都知道,我们先民是从茹毛饮血、钻木取火的原始部落生活中走来,而那时候我们先民一切都是依赖于大自然的,从狩猎的猎物到居住的洞穴、再到风雨雷电,那时候大自然对于人类是极其神秘的,酷暑严寒和瘟疫都会导致大量先民死去,所以那时候人们恐惧和敬畏这片天地星辰。
先民对天地的祭祀对大自然的神秘和恐惧,促使我们先民去探索自然,因此出现了伏羲画卦,直至经历周文王、孔子等演义为《周易》,《周易》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流传最久的经典书籍,是中国最传统哲学和智慧的体现,里面重点阐述了天地万物运行的规律。除了像《周易》一样去探索大自然,我们先民一直对大自然保持着敬畏心理,认为“天地万物皆有灵气”,即便是死去的生命也有自己的灵魂,并且仍在人间游荡,作祟于生者。
所以古人特别敬畏自然和万物,对于死者更是敬畏有加,这便有了“死者为大”的说法。这一点是不同于西方国家的。有了这种敬畏之心,先民便找到了祭祀这种方式,并借此与天地神灵进行沟通,祈求护佑。所以祭祀这件事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情,而是一个国家、一个城市、一个家族的事!而大规模的祭祀在黄帝时代就已经形成。
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对死者、对个体生命的敬畏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是世世代代的流传,所以说我们中国人传统的“悲天悯人”、敬畏自然、死者为大的传统思想就是祭祀给我们生活和思想的延伸。奈何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我们以为科技可以战胜一切,旱灾可以人工降雨,盐碱地可以土地改良,气候不适合可以大棚种植如此等等使得人们冲昏了头脑,以为可以征服自然,但全球气候变暖、地震海啸、洪水台风、瘟疫疾病这些大自然的威力绝非科技可以改变。失去对自然、对万物生灵的敬畏,迟早会受到自然惩罚。
祭孔场景三、我们中国的祭祀文化有哪些呢?
我们都知道泰山在中国是一种精神的象征,甚至对国外而言,泰山都是中华的象征,为什么泰山在中国文化中如此重要呢?其实就是和祭祀有关。我们都知道历史上很多皇帝,从秦始皇到宋真宗共有六位皇帝,十次封禅泰山。那么“封禅”是什么意思?其实“封”指的是祭天,“禅”是祭地。在中国,祭祀的对象有三种:天神、地衹、人鬼。而天神、地衹只能天子祭祀,所以“封禅”在历史上是最高的祭祀礼仪。
当然“封禅”一直以来都有非议,有人认为劳民伤财,是皇帝和百官好大喜功的表现,而有的认为这是对天地万物的敬重,必须要进行的,对于国家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大事。这里暂且不论“封禅”的是与非了。不如细说下祭祀礼仪的分类吧:
泰山封禅图祭天
祭天对于古代历朝历代都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情,而历代帝王,不管是勤政爱民还是荒淫无道,在祭天礼仪上都不敢懈怠祭祀上天。祭天的时候天子会率领群臣虔诚焚香,祷告国泰民安,基业千秋。
据史料记载,中国早在周朝时就形成了非常完善的祭天仪式。每年冬至,周天子都要在国都南郊的圜丘,举行盛大的祭天仪式,后人称之为“郊祀”。后来到了唐宋时期,祭天礼仪,慢慢被少数民族的国家接受,他们纷纷效仿汉人习俗,也会选出特定的日子对天地进行隆重的祭拜,以求天地护佑。而到了清朝时,满清皇族也自然的接受了我们汉人习俗,并且还扩大了祭天的范围,除了会在传统的重大节日进行祭祀外,大的政治事件也要去天坛祭天,如皇帝登基、册立太子、册立皇后、皇帝出征等。
北京天坛祭地
祭天和祭地一般同时进行,因为在中国传统观念里面,天地孕育万物,作为生活在天地中间的人类,必须敬重天地,因为不管是在《周易》还是在其他经典史料中都有“父天而母地”的说法,《周易》六十四卦中更是以代表“天”的乾卦,和代表“地”的坤卦为基础展开的。
地衹有谷神、社神、山神、水神、火神、灶神等所有地界上的神灵,除了天子祭天祭地,之外,在民间也有百官祭祀山川之神,百姓祭祀灶神的传统。当然香火最旺的要属土地神和灶神了,直至今日我们都会在过年时祭祀灶神。
除此之外,我们国家历朝历代都重视土地和粮食,认为“神”可以引出万物,祭“神”可以佑护五谷丰登。于是,祭祀“土神”、“谷神”的地方合称为“社稷”。祭祀社稷是国家权力的象征,因而后来用“社稷”来指称国家。
帝王祭祀场景祭祖
祭祖这一习俗不仅仅像祭天那样属于天子和百官的礼仪了,上至天子,下到百姓都会祭拜自己祖先。而且这一习俗在氏族社会就出现了。古人认为死者是有灵魂的,死后祖先的灵魂还会庇佑后世,保佑子孙后代昌盛,所以在过年、清明节气、先祖祭日都会以家庭甚至家族为单位进行祭拜。这一习俗在周朝也已经形成正统,而且衍生出宗族祠堂、族谱等产物,这也是中国人家族观念的重要载体,而庆幸的是,这一习俗至今仍然保留了下来。
中国传统祠堂祭孔
祭孔的习俗,侧面反映了我们中国人另外一个优秀的特质,那就是尊师重道。而祭孔作为纪念先师孔子的礼仪也已经有两千年历史了。到目前,孔庙的规格是与帝王规格相同的。在古建筑中都有体现,古代房屋能使用黄瓦红墙就只有孔庙和皇宫了。而且汉高祖刘邦也开了帝王祭祀孔子的先河。
可惜的是建国后,祭孔的习俗逐渐被忘却,甚至祭孔的日子很少有人记起,但在台湾、日本、韩国甚至新加坡每年都有祭孔仪式。随着传统文化复兴,我们也逐渐重视这一仪式,在岳麓书院每年9月28日会有祭孔活动。
岳麓书院祭孔场景图四、从我们祖先祭祀文化中我们可以学到什么?
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礼制中的祭祀也好,现如今的集体默哀也好,都是对生命的一种敬畏和尊重。这不仅仅是一项繁文缛节,而是我们对大自然和天地万物的一种敬畏之心,对先祖的一种怀念之情!
武汉江汉关前,一位女孩默哀祭祀天地方知自然敬畏,祭祀祖先方知根从何来。如今对天地山川的祭祀礼仪基本没有了,科技也在飞速进步,如果没有祭拜天地的提醒,或许我们人类将忘却自然的力量。庆幸如今时代还有集体默哀的形式,这不仅仅是一种仪式,而是一种发自内心对逝去同胞、对自然灾害的敬畏。08年四川地震我们默哀,今年新冠疫情我们默哀,这两次全国集体默哀都有自然的力量有关,知敬畏方知约束,方知可为与不可为。
4月4日对疫情中牺牲烈士和逝去同胞的默清明节和祭祀祖先的传统至今仍保留了下来,我们中国人的家族情怀很大部分就是靠这种来维系的。逢年过节,一个家族的总要聚在一起商量祭拜先祖的事宜,祖先祭日总要回家扫墓祭拜,这是我们中国文化独有的。若是没有了对先祖的祭拜,家族也就散了,家国家国,家族散了,对家国山河的团结也就渐渐淡化了。远起历代外族的对华夏的入侵,近至对这次疫情的战役,可以明显看出我们中华儿女的团结是其他西方国家所不具备的。所以寻根问祖、缅怀祖先、激励后人,不忘根源是我们中华民族团结力量的重要源泉。
祭拜祖先“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句《左传》里的警言,其实在我们中华民族发展史中,自始至终就没有变过。
文章为原创,未经许可,严禁转载。文章参考资料:《左传》、《周礼》、《礼记》、《周易》、《史记》、《百科知识》期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