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土豪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我在伊朗长大社会变革之下,一位女性的
TUhjnbcbe - 2024/2/27 9:48:00

“有平等就不会有战争。——梭伦”

亲眼目睹战争的人,都会成为时代的记录者。

有的人选择将关于战争的记忆埋藏在回忆里,有的人选择将其用纸笔记录下来。

以手写忆

《我在伊朗长大》,一部粗线条的黑白动画电影,是一个经历过战争和社会变革的人,通过一个小女孩的口吻将其对于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件表达出来,如此深刻的主题被融入到动画作品中,带来了独特的化学反应,贴近现实的主题刻画让观众似乎亲身体会到了时代变革之下普通人的境遇和生活变化。

《我在伊朗长大》背景介绍

动画电影《我在伊朗长大》是玛嘉·莎塔琵与文森特·帕兰德的导演处女作,导演之一的玛嘉·莎塔琵自小在伊朗长大,这个故事其实可以说是她的自传,后来在法国定居的她将自己关于时代变化的亲身经历通过漫画的方式呈现出来,本作就改编自她的漫画作品。

作品海报

因为影片的电影执导改编都来自于原著作者,所以作品在内容呈现上非常真实到位,从故事中折射的关于伊朗近三十年来的*治动荡和社会问题,通过一个小女孩的成长经历体现出来,女性视角的细腻柔软给这个故事带上了一些温柔色彩,但战争之下人民的真实生活还是让观众为之动容。作品上映之时,获得过多项国际大奖。

获奖介绍

《我在伊朗长大》选择通过一个小女孩的成长来介绍这个故事,将一个国家的变化渗透到她成长的每个阶段,细微之处对应着这个国家的巨大变革。通过孩子的视角来看这些故事,相对来说较为客观,同时也可以将一些深刻的问题简单直接的表达出来。

童年时期关于共产主义的梦想,逐渐被大环境的改变而磨灭,曾经坚定的想要成为最后一个先知的少女,在经历社会洗礼之后奔向未知的自由。

小女孩

在伊朗女孩玛珍的成长经历中,突出了家人的重要性

儿童时期的玛珍生活在伊朗大革命时代,大人们恐惧于国家的变革,以她为首的孩子们却抱着美好的梦想每天在各种游戏中穿越,她们对于革命的看法有着自己独特的主见,相较于满面愁容的大人,她们的世界还是单纯且美好的。

革命的不断激烈化和玛珍家庭里的轻松欢乐形成了鲜明对比,在父母的保护之下,她的性格单纯且真实,叛逆中还有几分对未来的向往,不想让玛珍在当时扭曲的*治大环境中迷失自己,父母将她送去了欧洲。

对比

在她离开之前奶奶给她的一段忠告相信很多人都记忆深刻:

“一生中,你会遇到很多混蛋,他们伤害你,是因为他们愚蠢。你不必因此回应他们的恶意,世上最糟的就是自卑和报复心理,永远要维持自尊和诚实正直。”

年仅14岁的玛珍一人来到维也纳,同学和身边人的排挤和对于她国家的歧视并没有让她就此堕落,她积极的探索未来找到自己的方向,爱情也悄然降临,只不过年少的恋爱大多没有那么美好。失望于爱情和所处境遇的玛珍征得了父母的同意之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家人无条件的支持和疼爱是帮助她走出那段经历的良药。

在家无所事事的待了一段时间,玛珍消沉了一段时间。一个梦中的指引让她重新振作了起来,面对学校老师对女学生只能穿露出两只眼睛的服装的要求,玛珍提出了强烈的反对“为什么我们看到穿紧身衣的男人毫无感觉,而男人却会因为女人穿稍短一些的衣服而兴奋呢?”奶奶的支持给了她信心。

21岁的玛珍又陷入了恋爱并选择了结婚,但婚后不到一年就变得乏味的生活让她想要逃离这段婚姻,面对玛珍的为难,奶奶又一次给出了最直接的建议:“我55年前就离婚了,那个年代没人离婚,但我认为独居也比和混蛋住好”。奶奶给了玛珍最好的建议,低质量的婚姻不如高质量的单身。

对话奶奶

黑白色和彩色的碰撞,黑暗历史和美好现实的强烈对比

除了细腻的感情描写,作品中运用了大量的黑白色回忆和彩色现实来表现两种社会状态。

将回忆和黑白色彩结合,突出社会背景的黑暗,粗重的线条更能突出人物形象,人物的表情和动作也被放大出来,在沉闷阴暗的时代大环境中,战争、宗教变化和女性压迫等一系列偏灰暗的镜头里,还带了几分少见的趣味性,自由的主题也在最后被成功的体现出来。

奔向远方

从电影呈现上来说,蒙太奇的艺术运用成为了本部影片的亮点之一,这种方式并未在主题塑造上产生过多影响,而是将具有不同象征意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突出主人公在社会大环境中的表现。

影片开头,成年的玛珍在机场候机处抽烟的场景中,伴随着玛珍吸烟的动作,场景迅速发生变化,从彩色的天空变成黑白,时间线也将成年玛珍拉回到了童年时期的她,彩色的现实和黑白的回忆就此产生碰撞,成年的玛珍也和童年时期(回忆中)的玛珍串联到了一起,本片数次用到这种方式,巧妙的将回忆和现实分割又联系在一起。

场景切换

相较于彩色动画,黑白动画在视觉呈现上其实大多数时候会给人一种略显枯燥的感觉,《我在伊朗长大》这部作品却通过多线剪辑的方式,将枯燥的画面变得生动有趣,从人物的现状到突发事件的转场,再快速切换到下一人物的出场,这种剪辑方式为作品带来了更多的趣味性,为一个融入了残酷真实历史的动画作品,带来了一点诙谐的趣味性。

与此同时,这种方式也大大的缩短了悲剧事件带给观众的压抑心理,在对动荡*局起到了一定隐喻作用的同时减少了直接叙事的表达。

作为一部主要以黑白画面呈现内容的电影,作品中少量的全黑人物,人民和*队的对立映射了社会大环境中,普通人和其对立面的关系,小部分在全黑群体中拥有形象的人,也是为了突出部分人在这种大环境中的反抗和执着心理。

民众

在追求自由道路上的经历

在《我在伊朗长大》中,玛珍从开始那个懵懂无知的女孩,成长为一个能够独立思考的女性,受到了社会大环境和自身探索的多方面考验。

起初童年玛珍身处在伊朗变革的大环境中,西方文化和全球化经济的到来让这个国家的文化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屡次出现的流行音乐文化和高举火炬的部分人,是外国文化的接受者,坚持着本土文化的人,有的选择了宗教的“庇护”,有的在两者之间摇摆不定,有的人在追求自由的道路上失去了生命。幸运的玛珍在国家和伊朗两种不同环境中受到过磨练之后,选择独自前往法国寻找另一种自由。

玛珍

玛珍获得了自由吗?

从她原本对国外的朋友说自己来自法国,到故事最后她对司机说自己来自伊朗来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她的确获得了自由。虽然一开始她一直在维护着自己的国家,但在繁杂的大环境中,她也曾丢失过自己。

玛珍的奶奶,这位令人尊敬的老人可以说是她通往自由的最佳引路人,她教育玛珍如何做一个自尊且忠于自我的人,强调宽恕和尊重,一针见血的指出玛珍的错误,又能在关键时刻给出最恰当的建议,这位老人是一个无论身处何地都能获得自由的存在,因为她的骨子里就带着那种可以成就自己的自信。

指引者

将伊朗三十年的社会变化投射到一部动画作品中,故事的主题其实还是挺深刻的,作者以身为女性的自己的视角,描述了一个普通人在社会动荡变革之下的种种经历,以此让观众对这个国家的变化有所了解,现实意味非常浓厚,发人深省。故事最后对女主通向自由的探讨,也是给观众一个如何在社会大环境之下寻找自己想要的自由的思考。

导演玛嘉通过女人的视角来讲述玛珍的故事,不只表现出了带有小女孩天真无邪的客观面,又暗含了对现实社会的多方面呈现,大量黑白色彩的应用,其实也是为了突出彩色现实里面那样一位女性在社会变革中不屈不挠,寻求自由的“叛逆”精神,值得品鉴。

1
查看完整版本: 我在伊朗长大社会变革之下,一位女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