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十六世纪初,帖木儿的后裔、统治塔什干一带的巴布尔(-年)被乌兹别克人逐出中亚,率*南下,攻占了阿富汗。巴布尔以喀布尔为根据地,不久又乘次大陆混乱之机,兴兵进犯。年,在歼灭了罗第王朝的全部*队并打死其苏丹后,占领了德里。后来又经过多次战争,征服了次大陆北部的大部地区,奠定了莫卧儿帝国(-年)的基础。
莫卧儿帝国
巴布尔死后,子胡马雍即位(-年),国内分裂。比哈尔总督阿富汗人舍尔汗乘机起兵,将胡马雍驱逐。舍尔汗改称舍尔沙(-年)建立了苏尔王朝(15。0-年)。舍尔沙统治五年,后裔内讧不已。年,胡马雍借助于波斯的帮助,从喀布尔出发,进入旁遮普并轻而易举地占领了德里则将拉,恢复了王位。但前马猪不久丧命,重楚英卧儿管国的任务落在他儿子阿克巴的肩上。
阿克巴(-年)即位后,首先对次大陆北部各地据势力进行征讨,击败了各大封建主的反抗。然后,阿克巴把压图扩大到除了次大陆南部以外的其余地方,即南达哥达瓦里河,北方包括阿富汗和克什米尔,西起俾路支、信德,东至阿萨姆和孟加拉的广大地区,真正形成了一个大帝国。这时次大陆只剩下南方还保存一些印度教的小国。
阿克巴的改革
阿克巴在征服战争告一段落以后,为了巩固其取得的胜利成果,加强整个封建主阶级的国家机器,对帝国的内*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采用了不少新*策和新措施。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地方割据,在中央设置了宰相、财务、宗教事务等大臣。全国分为十五个省,设总督专理*务,另设司法、财*官,直辖中央。阿克巴还向各地派出大批侦探收集情报。臣服于莫卧儿王朝的印度教王公,虽在其领地内自治,但有总督控制,王公继承时须得皇帝同意。他们还要把女儿送到宫中,实际上是当作人质。
为了确保国家财*收入,实行新的税收制度。阿克巴下令重新丈量全国土地,按产量分别等级,作为征收租税标准。租税额规定为征收土地产量的三分之一,并按最近十年的平均市价折成货币缴纳。税率固定,小吏滥用职权的情形受到一定限制。同时,阿克巴还废除了土地税交人承包的制度,减少了中间剥削。
为了调和民族矛盾,对土著统治阶级改用怀柔*策。阿克巴在选拔任用人材方面,打破了过去由突厥人,波斯人、阿富汗人垄断高级文武官员的局面,任命各级官员改为兼用伊斯兰教徒和印度教徒。阿克巴还娶拉其普特族的公主为皇后。他用和亲*策拉拢拉其普特王公和他们的骑兵,扩大莫卧儿国家的阶级统治基础,把帝国变成外来封建主与土著封建主对广大人民的联合专*。
阿克巴为了调和帝国内部宗教矛盾,对非伊斯兰教徒改用宽容*策。他一反过去迫害非伊斯兰教徒的作法,废除了印度教徒所反对的圣迹巡礼税和对非伊斯兰教徒征课的人头税。年,又颁布敕令,允许被迫改宗伊斯兰教的印度教徒恢复先前的宗教信仰。阿克巴在晚年还揉杂各种宗教创立一种“神圣宗教”,自任教长,企图以此统一各种宗教的矛盾。阿克巴的宗教*策,缓和了印度教徒反对伊斯兰教的情绪,但却引起伊斯兰贵族的极端不满,甚至叛乱。
阿克巴统治时期,也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措施。他注意支持工商业的经营,本人也投资商业,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在全国范围内修筑公路,扩大商业交通网,奖励对外贸易。同时他对于农业生产和水利灌溉也相当注意。阿克巴对印度教徒传统的陈规陋习也实行了某些改革。例如,对寡妇殉夫、杀婴、童婚神灵裁判等都加以禁止,并承认寡妇再嫁为合法。这些社会改革都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阿克巴内*改革的一切出发点,无疑都是为了加强封建国家,为封建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着想的,而首先得到好处的也正是他们。但是,他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起了缓和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宗教矛盾的作用,客观上使人民也过上比德里苏丹时代稍为安定的生活,促进了次大陆社会经济的发展。从阿克巴统治时期开始,莫卧儿帝国发展到“*金时代”。
在莫卧儿帝国的三百三十二年
十六世纪七十年代至十七世纪七十年代的一百多年时代。这时,次大陆的封建经济有所发展,呈现了提的景象。农业生产中,扩大了棉花、靛蓝、甘蔗等经济作物为种植面积。增加了农家手工业的棉布生产。工商业中心城市增加了,如达卡、拉合尔、苏拉特等,用亚格拉和德里更成为当时世界上少有的最繁华、最大的城市。当时有大规模的海陆对外贸易,输出香料、靛蓝和纺织品等。次大陆的棉丝品畅销欧洲,并压倒欧洲的纺织品。在国内,通过恒河和四通八达的大路运输货物,各地区间的经济联系也颇为频繁,商品货币关系开始渗透到农村,货币地租更加盛行,村社内阶级分化加剧。帝国城市经济的发展,受到传统的种姓制度的严重阻碍。
在中古时代,次大陆的城市始终没有形成象西欧中古时代那样的行会制度。封建主是通过种姓的组织对城市手工业者进行奴役、对生产和销售实行横暴于涉的。手工业者受种姓制种种束缚,不可能使生产技术有显著改进,生产力有迅速的提高。
土地制度
莫卧儿帝国的土地制度是德里苏丹国土地制度的继续。封建国家所有制是莫卧儿帝国土地制的特点。全国的土地在名义上属于作为国家代表的皇帝。但皇帝直接控制的土地只有一小部分,大部分是以“扎吉尔”(*事采邑)的形式分封给贵族。扎吉尔的占有以*事服役为条件,不得世袭。领有扎吉尔的人称为“扎吉达尔”,享受征收租税的权利,同时根据封地的大小,为皇帝供养人数不等的*队,准备随时应召出征。最初,这种封地经常变换,一般不超过三年,扎吉达尔死后的一切财物也要收入国库,子孙不得继承。这样一来,领有扎吉尔的贵族生前就肆意挥霍,过着花天酒地的奢侈生活,挥数告役霍大量财物,从而给农民带来更大灾难。
扎吉尔是当时封建土地占有的主要形式。此外,在莫卧儿帝国的边境地区,一些土著王公或部落首领还保有世袭的领地。他们只承认皇帝的宗主权,定期向皇帝纳贡。这种世袭领地的占有者称为“柴明达尔”。柴明达尔不仅在其领地征收租税,还强迫农民服徭役。
在莫卧儿帝国内,伊斯兰教和印度教寺院也占有一些土地。上述情况表明,莫卧儿帝国所实行的土地国有制实质上是一种封建领主制。不过这种封建领主制与西欧中古时代的封建领主制有所不同。扎吉达尔和柴明达尔无论大小,都直接隶属于皇帝,他们彼此间没有从属关系。他们也不是土地的真正所有者,土地不能买卖、赠与和私自继承。他们只有从采邑或领地上征收租赋的权利,并不直接经营土地,与土地的联系也不紧密。他们征收的租税额也由国家决定。扎吉达尔对采邑上的农民没有审判权和惩治权。但是,扎吉达尔和柴明达尔都力图摆脱皇帝的控制,把采邑变成世袭的私产,对农民肆意增加苛捐杂税,摊派徭役。在皇帝权力衰微的时候,他们对农民实际上就成了土皇帝。
农村的广大群众仍然生活在古老的村社之中。这种村社一直保持农业与手工业结合,自给自足,彼此隔绝的自然经济性质。农民在村社中只占有一定数量的耕地,至于森林、荒地、池沼等仍为全村社所公用。村社向国家(或向领主)交纳赋税。以联保形式由村社农民共同分担。随着商品货币关系的渗入,村社内阶级分化日益加剧,各户的财产、地位大不相同。除少数特权者外,广大农民遭到国家、封建主和高利贷商人的层层剥削,生活愈来愈坏。帝国的租税越来越高,始终保持不下于收获量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水平。加之苛捐杂税、无数劳役、水旱灾害和连年内战,经常使得百姓处于连年饥馑、白骨蔽野的苦难境地。莫卧儿帝国的“繁荣”也就是建筑在这种无情地压榨农民的基础之上的。
人民起义和教派运动
阿克巴的改革虽然暂时使帝国的内部的各种矛盾得到某种缓和,但却不能使矛盾从根本上得到克服。历史上一切剥削阶级都改变不了贪婪吮吸劳动人民血汗的阶级本性。莫卧儿帝国也不能例外。即使在阿克巴本人当*时期,次大陆人民的反剥削反奴役的斗争也从未止息。
仅十六世纪,次大陆就发生了三次大规模的人民反抗运动:罗施尼亚派运动,救主派运动和钖克教派运动。这些运动都披有新宗教的外衣,但实际上反映了人民群众反封建的动向。最初它们大都表现为新教派的传教活动,继之就演变为反对统治阶级的武装对抗。它们有的延续了几十年,有的则延续了几个世纪。
罗施尼亚派运动对帝国的威胁很大。次大陆西北边界的阿富汗部落参加了这个运动,他们反对封建关系渗入他们氏族部落体制,反对支持莫卧儿*权。教派的创立者号召信徒起来消灭贫富悬殊,并摧毁伊斯兰教的敌人。他们坚守提拉赫这一战略要地,切断喀布尔与帝国的联系以及帝国与伊朗、中亚的贸易。年,阿克巴派遣两路*队进攻,几乎全*覆没。这一运动直到贾汉吉(-年)在位时才被镇压。
救主派运动开始于德里苏丹国末期。传教对象主要是伊斯兰教徒。这一派宣传信仰“公正的君主”马赫迪(救世主),认为马赫迪当*后便会建立公正的制度。救主派曾在帝国心脏地区的比亚那及其近郊建立起根据地,铲除不法行为,并以武装推行其教派活动。封建*权残酷地镇压了这一运动。但直到十七世纪初,在旁遮普和其他地区爆发的人民运动,仍有打着救主派的旗号进行活动的。
杨克教派的长期斗争对莫卧儿帝国的打击极为沉重。它曲创始人是商人家庭出身的纳那克(-年)。信徒多出身于低级种姓甚至贱民。,铴克教派继承了德里苏丹国时期发展起来的虔诚派(巴克提派)的教义。这一派的教义认为,只有一个神,没有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区别;信徒在神的面前一律平等;反对种姓制度。但钖克教派更进一步组织了自己的教团,推举出自己的宗教首领“师尊”(第五代师尊以后,职位世袭)。钖克教团以阿姆利则为中心,在旁遮普建立根据地,向信徒征收捐纳,构筑寨堡,形成了独立的类似*府的宗教组织。因此,莫卧儿*权对它也极为仇视。第五代师尊阿占(年)惨遭贾汉吉的杀害。此后继任的师尊巩固并壮大了武装组织,继续进行斗争。十七世纪后,农民群众更广泛地参加了杨克教派运动,它发展成为反对莫卧儿帝国封建统治的一支重要武装力量。
长期的持久的地方人民运动和起义是促成莫卧儿帝国衰弱的主要原因。
社会矛盾的激化与帝国的衰亡
阿克巴死后,莫卧儿帝国内部的各种社会矛盾日趋激化。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内外贸易的扩大,封建统治阶级愈来愈腐化。国内大兴土木,对奢侈品需求的增加,豢养几十万*队和不断战争都需支出大量金钱和物资。贾汉吉为了取得钱财,又恢复了包税制。大小封建主也不断地增加租额和各种苛捐杂税。这些沉重负担最终都落在农民的肩上。他们不得不过着负债、乞讨、饥饿、流离失所的生活。
继贾汉吉之后的沙杰罕(-年),一面向德干高原用兵,掠夺新土地,把版图扩大到科佛里河附近,一面又在国内横征暴敛,大肆搜刮。当时又发生多次大旱灾和疫病。这一切都使得水利失修,田园荒芜,遍地饥民,严重地破坏了社会经济。同时沙杰罕又开始迫害印度教徒,下令拆毁新建印度教庙宇,在亚格拉兴修大礼拜寺。他在德里建筑的红色石堡、皇宫、花园、清真寺等更是穷奢极欲。沙杰罕在亚格拉为其死去的皇后所建造的玛哈尔陵园,花费了二十年时间和大量财物,其豪华、壮丽至今犹为人们惊叹不止!上行下效,各个封建王公,达官贵人也争相效尤,以追求奢侈、腐朽、享乐的生活。因此,帝国这个“*金时代”,正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时代,各地人民暴动不断发生的时代。
奥朗则布(-年),当*后,变本加厉实行其父沙杰罕的*策:大肆征服德干高原,使德干遭到空前浩劫;同时又加紧迫害印度教徒,下令拆除印度教的庙宇,禁止印度教节日,并恢复对非伊斯兰教徒的人头税。这些倒行逆施,激化了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宗教矛盾。
在奥朗则布统治时期,不仅有多次农民起义爆发,而且旁遮普地区的钖克教徒的武装斗争以及德干高原西北部马拉提人的起义都如火如茶地发展、壮大起来。这后两支力量给予帝国以致命性的打击,斗争一直到帝国的崩溃时尚未止息。激烈的阶级斗争从根本上动摇了莫卧儿帝国的统治根基。
奥朗则布死后,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更趋于激烈,不仅屡屡发生宫廷*变和内战,各地总督也趁农民起义之机割据自立,摆脱帝国控制。十八世纪后,莫卧儿帝国已经是奄奄一息,行*不出德里及其近郊。年,波斯人侵*攻陷德里后进行了九天的大屠杀,城市也被洗劫。年,阿富汗的*队又侵入次大陆,击溃了马拉提人的*队,但阿富汗侵略*也损失惨重,后不久为钖克教派起义*赶走。这时德里已成为一座空机,完全处于无*府状态,继承皇帝称号的沙阿兰姆太子只能在比哈尔过着流浪生活。至此莫卧儿帝国实际上已经崩溃。正当“大莫卧儿的无限权力被他的总督们打倒,总督们的权力被马拉提人打倒,马拉提人的权力被阿富汗人打倒;而在大家这样混战的时候,不列颠人闯了进来,把所有的人都征服了。”年,布克萨尔战役中沙阿兰姆亲自投降了英国人。从此,莫卧儿的皇帝也就成为英国人手中的傀儡,南亚次大陆也就完全沦为英国的殖民地。
中古时期南亚继承和发扬古代文化的传统,同时吸收了伊斯兰教的某些文化因素,致使南亚的文学、哲学、数学、天文学和艺术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就。
中古前期,南亚的文化在古代文化发展的基础上又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六世纪时,重要的文化中心是那烂陀寺。这里设有学校和专门的研究机构,学生近万人,其中有不少中国、朝鲜、印度尼西亚和中亚的学生。中国的玄奘和义净曾先后来这里留学。这里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佛教和婆罗门教经典,也包括其它学科。六至七世纪之间,著有《八科提要》的医学家婆拜多曾在那烂陀寺讲过学,八世纪,摩陀婆迦罗也在那里研究过病理学。
这一时期的哲学主要是对过去哲学体系的进一步阐述。重要的代表人物是商羯罗(-?)。他创立了一元论哲学“非二元论”。他认为只有“梵”是实际存在的,其余皆为幻象。罗摩奴迦(-年)则反对关于世界是虚幻的观念。他提出了宇宙有三个要素的说法,这就是个人的灵*、无生的世界和最高的灵*“梵”,并认为除“梵”以外,还存在着和人的灵*密切结合并支配它的实体。可见,罗摩奴迦承认世界存在的真实性和认识世界的可能性。
六世纪梵文文学达到了完美的地步。七世纪巴纳著的《戒日王本行》,既具有卓越的文学特点,又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十世纪末以后,开始出现孟加拉人、马拉特人、泰米尔人等方言文学作品。艾密尔·胡鲁斯(-)最先用乌尔都语写作优美的诗歌,蔡培尼亚(-)用孟加拉语写赞美黑天神和罗摩的圣歌。此外还出现了用印地语写作的传教者和诗人。方言文学的兴起是这一时期文学发展的显著特点。
六世纪以后,数学和天文学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著名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圣使(亚雅巴达)提出了地球绕地轴自转的主张,并对日月蚀现象作出清楚的说明。著名的数学家梵藏和作明,对于算术四则运算和求平方、平方根的方法,以及代数学中简单的一次方程和二次方程的求解等问题都作了详细的研究。
在艺术方面,中部印度的阿旃陀石窟,是中世纪前期的艺术宝库。其中,墙壁和天花板上的绘画,5丰富多彩,技巧精湛,虽然以佛教传说为题材,却能反映现实生活。八世纪时,在奥朗格巴德附近的山岩上,又开凿了埃罗拉石窟,长约两公里,其中有用整块岩石雕凿成的印度神象,庄严肃穆,技艺纯熟。
在莫卧儿侵入以前,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建筑艺术有了很大成就,出现了清真寺和陵墓等新的建筑形式。它的特点是圆屋顶、拱门、宽阔的内庭、尖塔和没有人物的雕绘。十三世纪修建的库特伯·米那儿尖塔,至今耸立于德里附近,可以看出德里苏丹时期伊斯兰教建筑的风格。
十六至十七世纪,南亚文化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一时期艺术的特点,是民族传统与中亚及波斯艺术相结合。举世闻名的阿格拉的泰吉玛哈尔陵,可以作为代表。参加建筑这座陵墓的,包括了印度、波斯、土耳其等国的优秀建筑师和工匠,建筑材料全部用洁白的大理石,建筑布局和谐,雕镂和镶嵌工艺精细,堪称莫卧儿时期建筑、雕刻和园林艺术的精华。这一时期的绘画,用自然景物作背景,以鲜艳的色彩和严谨的结构,描绘出纯粹印度风味的生活景象。
结语
方言文学继续发展。图尔西达斯根据史诗用印地语改写的长诗《罗摩衍那》,受到人民的喜爱。十六世纪后期,盲诗人苏尔达斯用西部印地语写成诗集《苏尔诗海》,歌唱家谭深以歌颂中医受显即心自然为主题的歌曲,一直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