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只能选择是否带着希望努力生活,谁都无法得知努力的结果。
《天堂的孩子》也被翻译成《小鞋子》是一部伊朗的电影。因为近年来中东地区不太平,可能除了阿联酋这种富豪聚集地,人们对中东国家都会带些成见。这部电影从一个基层的家庭出发,讲述了一个兄妹之间发生的故事。他们的生活与我们无异,同样烦恼的是柴米油盐酱醋茶。
电影的一开场便是老胶片似的镜头,一个鞋匠在修理一双残破不堪的女童鞋。看到这里,感觉这可能会是一部拧巴的电影,就是看完之后因为苦难让你心情低落的那种。
果不其然,小男孩阿里把妹妹莎拉仅有的一双鞋给搞丢了,莎拉一听这事就哭了。两兄妹家庭本身就不富裕,住的地方平平常常不说,还是租的,两个孩子从几岁开始就帮家里干活。这部电影年上映,那时的中国部分地区没有脱贫,看到他们的生活状况,让我想起了初中时那副贫困儿童的宣传海报——大眼睛苏明娟。
阿里试图说服妹妹穿自己破旧的运动鞋去上学,莎拉觉得那双鞋又破又脏不愿意穿。奇怪的是莎拉没有将阿里弄丢自己鞋子的事情告诉他们的父母,而是与哥哥一起将鞋子刷干净。作为一个独生子确实很难理解兄妹之间的感情,也许是阿里与莎拉的兄妹情深,莎拉有信心阿里可以找回自己的鞋子;也可能是因为家境的贫寒,妹妹选择不去烦恼整日为生活奔波的父母。两个孩子在面对困难时,积极寻找解决方法的确值得现在的孩子去学习。
片中有很多细节是在描述伊朗*教合一的国家背景。同时也用这样的背景宣扬了一下他们人民的淳朴。例如在剧中莎拉的父亲在喝茶时发现家里的糖不多了,莎拉看到父亲正在为教众砸糖块,便问父亲为什么不用手头的糖,父亲只是简单的说那是清真寺的东西。可能电影中描写的都是善良的一面,但是父亲做到这一点确实很难得,一个人能做到不假公济私已经不容易,更何况他们的家境如此贫寒。
阿里与妹妹两人只有一双鞋,去上学可要怎么办?伊朗的教育体制帮他们找到解决办法。当时的伊朗男女校是分开的,估计现在也是如此。莎拉放学后,如果能够及时将鞋子换给阿里,做到无缝对接还是有可能的。可惜事与愿违,莎拉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经常迟到,导致阿里差点被赶出学校。估计是因为宗教的原因,阿里每次跟教导主任辩解都会用食指指着上方说话,大概那是表示自己的真诚。咱们都上过学,老师哪吃这一套啊。
看到这里,突然回忆起了上学时那些常常迟到的同学。虽然自己那时在班里垫底,却总是坚定认为迟到的都是些不爱学习的同学。现在突然明白,他们的父母也许并不像自己的父母有一份朝九晚五的工作,可能家中有很多家务要他们承担,又或者是需要照顾的家人。初中高中起晚了迟到司空见惯,八零后的小学生绝大多数都是听话的,谁不愿意按时到校,老师夸自己一句都能高兴好几天。哎,我们独生子的这一代,太不知道为别人多想想了。
之后的剧情还是在拧巴。收垃圾的大伯将误以为垃圾捡回家的鞋子给了自己的女儿,莎拉在自己学校见到了穿自己鞋子的小女孩,因为孩子的羞涩始终没有质问她鞋子从何而来。谁知收垃圾的大伯不久便给自己的女儿换了一双新鞋,莎拉得知旧的鞋子已经被扔掉直接绝望了。幸福确实是靠自己争取的啊,如果莎拉弱弱的问小女孩一句,也许旧的鞋子会还给自己。
就这样,莎拉放了学就跑去找阿里送鞋,阿里换了鞋再拼命的奔向学校,这样紧张的生活不知持续了多久。阿里的学校通知学生选拔跑步运动员,去参加一个5公里的少儿马拉松比赛。阿里看到第三名的奖品是一双运动鞋,决定参加比赛,这样一来妹妹就有新鞋子穿了。
在赛场上,阿里拼命的追赶每一个参赛者,同时还要细心的去观察自己所在的位置,尽力的确保自己能顺利拿到第三名。可是参赛者是少儿,实力也都差不多,阿里无法控制的那么精准,只能拼劲全力跑。那些妹妹因为没有鞋子流泪的场景不断的在阿里脑海中浮现,比赛对阿里来说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那双作为奖品的运动鞋。
此时正在市场购买商品的父亲,已经为两个孩子买了新的鞋子。但是阿里和莎拉却全然不知。阿里最终取得比赛的冠*,阿里面对前来采访的记者并不开心,因为他知道自己又一次让妹妹失望了。
电影并没有以父亲将鞋子交给阿里与莎拉结束,而是表现阿里带着“胜利”的沮丧、莎拉面对阿里两手空空的失望。这部电影巧妙的将喜悦和幸福传递给了观众,看着两个孩子难过的表情,相信每一个观众都想要迫切的冲到屏幕中告诉他们接下来要发生的一切。
似乎在每一个人心里都坚定的认为,只要肯付出、肯努力我们都一定可以成功,但是事实往往不是这样。在拼了命的努力之后,我们面对的可能是阿里一样的无济于事。也许现在的努力我们不知道结果,总是在多年以后开始庆幸自己曾经付出。影片以这种形式结尾,不是在告诉我们努力之后必定有收获,而是当我们像阿里与莎拉一样,在奋斗、努力后依然两手空空的时候,用观众的那份期待去继续我们的生活。
希望就是一颗种下的种子,你无法去控制天气变化,能做的就是按时的浇水,然后期待它破土而出、结出丰硕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