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土豪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是他,就是他,中国古代第一叛逆少年
TUhjnbcbe - 2023/9/6 21:48:00
                            

戴着混天绫、手拿乾坤圈、脚踏风火轮……年的影史经典动画片《哪吒闹海》中的那个桀骜少年形象,是几代人的童年记忆;

“是他,是他,就是他,我们的朋友,小哪吒!”世纪之初,热播的动画片《哪吒传奇》则塑造了一个聪明顽皮又充满正义感的小哪吒形象;

而近年的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则给哪吒添上了几分邪气,不过,电影最后那句“我命由我不由天”,也表明了表面顽劣不堪的哪吒内心深处有着对突破“邪恶”宿命的渴望。

归根结底,不管是何种改编,哪吒作为一名中国神话中正面的少年英雄似乎是所有人的共识。然而,哪吒的“本来面目”,跟我们当今的集体想象却有着不小的差距。

哪吒本尊并不是来自中国的李家少年,有人说他来自印度,也有人说他来自伊朗,总之,哪吒的原型是“外国人”。同时,哪吒一开始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正面英雄,而是一个十足的“逆子”……

下文中,作者严优将带我们一起去探索哪吒的“变形记”,去了解哪吒如何一步步从一个“外国凶神”慢慢转变为一位“本土英雄”的。

下文选摘自《诸仙纪》,小标题为编者所拟,经出版社授权推送。

动画片《哪吒闹海》剧照

一、今天我们所知道的哪吒故事

哪吒原本是玉皇大帝驾下的大罗仙,身长六丈,头带金轮,有三头九眼八臂,能行云布雨,降妖伏魔,震慑乾坤。当时,玉帝见人世间妖魔丛生,黎民苦难,便命大罗仙下凡,托生于钱塘关守将李靖家。李靖与夫人原本有两个儿子金吒和木吒,大罗仙降生后便为第三子。

哪吒生下来是个肉球,李靖认为是妖怪,以宝剑劈开,哪吒从中跳出来。太乙真人怕李靖嫌弃,特意赶来收他为徒,为他起名哪吒,送他混天绫和乾坤圈。

出生五天,哪吒跑到东海去洗澡。他拿着混天绫和乾坤圈在海里扑腾,双脚踏上水晶宫顶,惹恼了龙王。龙王派出龙子,带领虾兵蟹将向他索战。哪吒毫不畏惧,轻轻松松就杀掉了九条龙,其他水族更是死伤惨重。老龙王气得上天向玉帝告状。哪吒知道了,赶在龙王进入天门之前截住他,一通暴打,差点将龙王打死。这下子,四海龙王都不干了,一起来寻仇。

不久,哪吒到祭祀玉帝的祭坛前玩,看到上面放置的神弓神箭,便拿起来随手一射。这一箭,射死了诸魔领袖石矶娘娘的儿子。石矶娘娘大怒兴兵。哪吒取了父亲的降魔杵来,与石矶大战。一众妖魔全都出来为石矶助阵,人间百姓受到连累,生灵遭殃。

李靖见哪吒与龙族结怨,又惹起了诸魔之兵,十分恼火,痛斥并责罚哪吒。哪吒一气之下,割肉还母,剔骨还父,将肉身毁弃。然后,他托梦请母亲帮他建行宫受三年香火,以便拥有金身。母亲悄悄照做。三年将满,哪吒行宫被李靖发现并愤然砸毁。

哪吒一灵不灭,跑回师父太乙真人处求告。太乙真人便折荷菱为骨,以藕为肉,以丝为筋,以叶为衣,再将他的灵*灌注进去。哪吒于是重生。

太乙真人又教给哪吒许多法术,送他火尖枪、豹皮囊等各种法器。哪吒学会后立刻追着李靖报仇,李靖躲无可躲,幸亏燃灯道人送他七宝塔才得以收复哪吒,父子重归于好。

后来哪吒在释道两界斩妖伏魔,包括牛魔王、狮子魔王、大象魔王、马头魔王、吞世界魔王、*子母魔王、九头魔王、多利魔王、番天魔王、五百夜叉、七十二火鸦等,尽为所降,还战孙猴、降孽龙,事迹显赫。于是在灵山会上,如来佛以他为通天太师、威灵显赫大将*。而凌霄宝殿里,玉帝则将他封为三十六员第一总领使、天帅元领袖,永镇天门。

李靖后来也修成了神仙,称“托塔李天王”,与哪吒同为道教护法神。

哪吒大战孙悟空。在日本画家的笔下,哪吒成了一个容貌狰狞的大汉,风火轮拿在手里,混天绫似乎变成了一段麻绳(绘本《孙悟空》,宇野浩二译文、本田庄太郎绘,日本讲谈社年版)

二、哪吒的本土化

上文故事主要是根据《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和《封神演义》糅合的,其实关于哪吒的故事有许多异文,就不一一列出了。哪吒是个热门神,不仅活跃在文艺作品中,在今天的河南、四川、台湾等地还有哪吒庙(太子庙)遗迹,尤以台湾的活态信仰活动为盛。

哪吒身上有外来文明的成分。

他的名字非常怪,据说来自梵语Nalakubala/Nalakuvara,意为“俱毗罗之子”(俱毗罗即毗沙门天王),最初音译为那咤/那吒/那吒俱伐罗等;也有说来自波斯语Nuzad的,意为“小孩子”。

他的出身渊源,有说为佛教四大天王中北方多闻天王毗沙门的第三子或孙辈,佛教护法神之一;也有说为伊朗国王玛努切赫尔的儿子、神话英雄努扎尔(Nuzar/Nowzar)的。

综合起来看,我觉得印度因素要更明显一些,但不否认波斯因素的杂糅。本书一般不讨论从佛教吸收过来的外来神,例如观音、韦陀、弥勒(含布袋和尚)等,但哪吒的情况还不能简单以外来神而论,这里咱们就以哪吒做外来神本土化的代表来聊聊吧。

巴中南龛石窟第93窟中的哪吒——毗沙门天王之子那吒俱伐罗(左)

哪吒是一个本土化得比较彻底的神。这就像西王母的情况,她可能有一些印度神的影子和渊源(比如来自西方、司药、发音与湿婆[siva]接近,等等),但那只是创造的由头,一个诱因,一个小火星。真正烧成燎原大火的,还是漫长本土化过程中不断添加的本土燃料。

那么,烧了千余年烧就的“中华哪吒”,又具有哪些中华文明特质呢?

第一,名号上。虽然发音拗口、洋味十足的“哪吒”(nzhā)最终并没有变成顺口的“哪托”(nǎtuō)或者顺眼的“罗査”“罗叉”之类,但民众还是给这洋名儿加上了姓氏,唤做“李哪吒”。

《绿牡丹》里夸人枪法好,说“七十二路花枪妙……甫胜天上李哪吒”,是不是一下子感觉他是俺们村里的人了?

第二,家世上。哪吒在唐代释不空翻译的佛典《北方毗沙门天王随*护法仪轨》中,为“北方天王……第三王子其第二之孙”,也称“那吒太子”;到了晚唐郑綮的《开天传信记》,却作“毗沙王之子那吒太子”;到了明代《三教源流搜神大全》里,民间借来唐初李卫公李靖的大名,给他找了个中国爹。

为了配合佛教原典“第三子”的说法,人们又给他配了两个哥哥—从五行中取金、木,保留“吒”字权当行辈,听起来有了中国元素,比梵语音译的哪吒接地气多了。其实真按这字辈排,哪吒得叫“水吒”才妥当,就算他命格肥壮,一字格盛不下,那跳两三格,叫火吒、土吒也行,是吧。

“吒”字老百姓不理解,有时候又干脆直接改成“叉”。金吒/叉、木吒/叉、哪吒为三兄弟可能是当时流行的说法,不仅《封神演义》里有,《西游记》《济公全传》《彭公案》等都如此。可以说,这两个哥哥其实是哪吒给“配生”出来的。

南洋道教所供奉的金吒、木吒像

“三太子”的说法颇有意思。

首先在中国哪吒是将领之子不是皇子,再者就算是皇子,也只有唯一皇储才能称为太子。唐译佛经里提到毗沙门王共有“五太子”,这大概是译者犯糊涂,或者不熟悉中国皇家礼制,其想表达的不过是“五个王子”,但后人就跟随了“三太子”这个说法。此外,金、元时皇帝之庶子亦称太子,比如金兀术称“四太子”,这大概是他族对汉人礼仪的误解式借用。

当时的士大夫对此就有所记录,比如宋曾敏行《独醒杂志卷八》:“建炎三年,伪四太子入金陵,府官相率迎降。”

元耶律楚材《湛然居士文集附录》引元朝史料:“至斡脱罗儿城,上留二太子、三太子攻守,寻克之。”

至于民间文艺里,“几太子”这种称呼就更多了,跟“御儿干殿下”之类有的一拼。明人的《开辟演义》里甚至有“九太子”呢,毕竟老百姓也不懂皇帝家的规矩嘛。

总之,“几太子”的称呼是误用,出于异域、他族或者民间对汉人皇家礼制的曲解。

第三,出生上。《封神演义》说哪吒在母腹内待了三年半才降生,这是典型的大人物胎历,比如*帝就在母腹待了两年,彭祖待了三年,而老子在母腹里待了八十一年(先不管突破宇宙极限的八十一万亿年版本)。

哪吒出生时“一团红气,满屋异香”,表示是“下凡”来的,不是野*投胎。而生下来是个大肉丸,又让人联想到伏羲女娲兄妹婚所生的那坨圆球。肉丸/球其实是中国人文瓜果葫芦的变形。

第四,形貌上。哪吒在佛教里是护法神。所谓护法神,一般从长相到性情都很凶恶,术语叫做“身现恶相,心作大悲”。对于信众而言,观音慈眉加金刚怒目是一套恩威并施的普度组合拳。

《北方毗沙门天王随*护法仪轨》说“尔时那吒太子手捧戟,以恶眼见四方”,“以金刚杖刺其(恶人)眼及其心”,“以金刚棒打其头”。

你看,没有东来之前,北方天王家的老三,就是这么个“再瞅一眼老子就弄死你”的直肠子凶神恶煞。

动画片《哪吒闹海》剧照

然而来到俺们大中华后,哪吒的形貌发生了神奇的改变:

首先,低龄化。《陀罗尼集经》里可没说哪吒是幼童,便是《开天传信记》,也只说他是“少年”。而“少年”的外延弹性就比较大了,大致十二三岁到二十岁前都是可以的。

到了《西游记》和《封神演义》,因为他打小闯祸死得早,所以外貌固化,“年方七岁”,“总角才遮囟,披毛未盖肩”,成了一个肩挎呼啦圈的轮滑小豆包。不过,民众对他这幼儿形象并不总是那么满意,有时在别处又将他形貌往上抬,抬到少年与青年之间微妙地游移,不仅可爱,更兼风流,方便一众痴人爱慕追捧。

哪吒太子(《三教源流搜神大全》明刻本)

其次,颜值变化。原本的高大凶神,有了“少年”“三太子”这些标签,逐渐便往小帅哥方向演变。

在很长时间内,其凶神与美少年的形象可能是并存的。即使到了明代罗懋登《三宝太监西洋记》里,还写他“身高三丈六尺……面如蓝靛,发似朱砂”,看一眼都得被吓死。

不过同时期余象斗的《南游记》则描写哪吒“头戴红花紫金圈,身披八宝绣盔甲,脚穿绿线皂皮尖底靴,左带花花绣球,右挂九节铜鞭,手持长枪,身骑红鬃战马”,又成了典型的少年英豪,什么罗成、岳云出场,都是这类写法。

清代《红楼梦》里凤姐想见秦钟,说“他是哪吒我也要见见”,可见哪吒已经成为美少年代言人。

到了民国“鸳鸯蝴蝶派”李涵秋的《广陵潮》里,哪吒已经坐稳了美少年界的头把交椅:“这个少爷,怕是天上掉下来的罢,便哪吒三太子,也没有他长得这样俊。”

哪吒在民间的知名度如此之高,粉丝如此之多,许多江湖人的外号,便纷纷蹭哪吒的流量。什么玉面哪吒、粉面哪吒、小哪吒、俏哪吒、八臂哪吒等等,无不是在强调“好看”“少年”“本领高强”这三个要素,好教别人未见其面便先高看一眼。

再次,装备变化。哪吒原来在印度不过拿着金刚棒、三戟槊等简单兵器,“捧塔常随天王”。

到了我中土,除了著名的定制轮滑鞋“风火轮”还保留着“火焰三昧”的异域风情,其余装备整体上国产化了,什么乾坤圈、混天绫、乾坤弓、震天箭、火尖枪、灵符秘诀、豹皮囊等等,在中华传统武库和法器库中都能找到依据——比如乾坤圈就能对应于“环”,而混天绫,则类似于“练”。

此外,师承和神职上。

哪吒从原来的佛教护法神转变成了姜子牙先锋官、道教护法神,从原来的佛祖徒弟转变成为太乙真人弟子。

尤其《封神演义》通篇都在“拿来”佛家概念,比如将金吒的师父写成文殊广法天尊,将木吒的师父写成普贤真人,借佛教两大菩萨名号来给道教站台,所以哪吒会有这种跨界发展、“道体释用”的轨迹也就不奇怪了。

其实,何止哪吒,连他爹李靖也是跨界的。跟着度厄真人学了道,手里捧的法器玲珑“塔”却来自佛教概念。那么,这玲珑塔又是谁给的呢?燃灯道人。你没看错,又一个从佛教拉来为道教站台的,燃灯古佛也跨界发展了。

动画片《哪吒闹海》剧照

最后,性格上。这是最有趣的部分。

年的国产经典动画片《哪吒闹海》中的哪吒是个疾恶如仇、除暴安良的小英雄。但是,不要被这一形象遮挡了视线,其实在早前的传统文艺作品中,哪吒性格乖戾,本身就既“恶”且“暴”,是个少儿不宜的不良逆子。

宋代释觉范的《禅林僧宝传》、释道原的《景德传灯录》等曾提到哪吒“析肉还母”“析骨还父”,可见他与父母的关系有问题,可惜语焉不详。

到了《西游记》《封神演义》等神魔小说中,其叛逆性被灌注进大量鲜活内容,浓墨重彩大书特书,哪吒才终于成为中国文学史上鲜见的、经典的逆子形象。

三、哪吒有多“逆”?

首先,自我中心、爱惹事。他去东海洗澡,差点把龙宫给拆了;龙王上天告状,他提前埋伏暴打苦主;他拿弓箭当玩具,射死魔族要人,引发魔头报复……我国传统文艺中的著名熊孩子、反武则天的薛刚跟他比,只有相形见绌的份儿。

其次,凶残好杀。当然,这一设定与他原本的凶神天性有关,本土化的解释则是:“此子生于丑时,正犯了一千七百杀戒”。将巡海夜叉打得“脑浆迸流”,他却笑说“把我的乾坤圈都污了”;杀龙子敖丙,非要打出元神抽其筋;打龙王敖光,“用手……抓下四五十片鳞甲,鲜血淋漓,痛彻骨髓”;自杀时,“右手提剑,先去一臂膊,后自剖其腹,剜肠剔骨,散了七魄三*,一命归泉”。

《金瓶梅》评武松杀嫂,“这汉子端的好狠也”,可武松再狠毕竟是杀别人,跟少年哪吒自杀时的残忍狠辣一比,立马小巫见大巫。

再次,忤逆不孝。如果说上述的“逆”还可以在“英雄”名义下得到人们某种程度的宽容,那么他詈母弑父的“忤逆不孝”,则完全站在了正统价值观的反面。

哪吒自杀后去求母亲帮他建行宫受香火,见母亲犹豫,便大吵大闹,威胁要“吵你个六宅不安”;李靖砸了行宫,他借助莲花重生后立马去报仇,宣称“就赶到海岛,也取你首级来,方泄吾恨!”听其言,观其行,这是多大的仇多大的怨。

同为本领高强的幼童型混世魔头,圣婴大王红孩儿跟他相比,简直是个敬父爱母的乖宝宝。

电视剧《西游记》中的圣婴大王红孩儿

吾国文学史上的逆子形象不是没有,尤其民间劝孝故事里有不少反面典型,前面提到的正神二郎神,也有忤逆长辈的一面(但人家反抗舅舅是为了对母尽孝)。

不过,描写得像哪吒这么鲜活的,少见;从逆子成为正神并被世人景仰的,哪吒更是独一份。

父慈子孝了几千年,哪吒千里追杀老爹、不依不饶的情节,对人们的心理冲击力太强了,以至于都有点看热闹不嫌事大。太乙、普贤、文殊、燃灯几大真人联手阻拦的情节,不过增加了父子交战故事的观赏性,而且他们哪里是阻拦,分明是纵容,还打着“磨真性”“保真君”的幌子。

也许中国的熊孩子们被儒家那套“父父子子”压制太久,总算出了个哪吒来代言,所以很乐意替他保留下这股子叛逆劲儿,不屑去洗白。在这个意义上,哪吒绝对“少儿不宜”,没有哪个家长敢让孩子拿这样的李三娃当榜样。

逆子想成英雄,就得回到体制中。《封神演义》的处理是发个宝塔给老爹,让他以暴制暴,于是父子和好,双双修成正果,这实在太不讲究了。

《西游记》里唐僧也有钳制劣徒的道具金箍,但人家还亲手给孙猴子缝制过真虎皮草呢,师徒之间好歹有真爱,对吧。而比二郎神、薛刚、武松、红孩儿、孙猴子加起来更忤逆作妖的李三太子,怎可能在不蒙感化的情形下就随便放弃自我、顺服于暴力呢?

神魔小说成功塑造了一个惊天逆子形象,可是编到最后,又不得不回归父慈子孝的正统价值观,否则民众那里通不过,官府那里也难免列为禁书。至于从逆子到顺臣之间的巨大鸿沟,神魔小说的作者们懒得去填,那就只能靠咱们读者自己脑补了。

主要出处

《宋高僧传》《太平广记》《开天传信记》《毗沙门仪轨》《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封神演义》《南游记》《西游记》《新刻按鉴编纂开辟衍绎通俗志传》

本文节选自

《诸仙纪:中国仙话八议》

作者:严优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7

编辑

陈逍遥

主编

魏冰心

配图

书中插图、《哪吒闹海》

封面图

《哪吒闹海》

原标题:《是他,就是他,中国古代第一叛逆少年》

1
查看完整版本: 是他,就是他,中国古代第一叛逆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