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土豪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两伊战争爆发的缘由排头视界 [复制链接]

1#

两伊战争是一场在中东地区爆发的局部战争,参战的两国,伊朗和伊拉克都是伊斯兰国家,但分属不同的教派,长期以来,两国在领土问题上积怨已深,两伊战争正是两国在*治、边界、宗教等诸多矛盾不可调和的发展结果。到了战争后期,两国穷尽了除核武器以外的所有手段,将这场战争变成了毫无意义的绞肉机式杀戮,最后不得不以两败俱伤的结局收场。

历史分歧

在波斯湾地区,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形成的两河流域,水源充足、土地肥沃,是阿拉伯半岛地理环境最优越的地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古巴比伦王国就诞生于此,在这里,苏美尔人建立了城市,创造了楔形文字,颁布了著名的汉谟拉比法典。两河流域像一颗耀眼的宝珠,闪耀在波澜壮阔的波斯湾之上。

巴比伦王朝覆灭以后,伊拉克被周边的大国侵吞,再也没有独立建国。到了十六世纪,伊拉克所在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成为奥斯曼帝国和伊朗激烈争夺的地区。对于奥斯曼帝国来说,两河流域是重要的海陆通道;对伊朗而言,该地区是其对外贸易的必经之路,只有彻底取得该地区的控制权,才能保证商路的稳定和畅通。

从宗教的角度来说,两河流域拥有伊斯兰什叶派的几座宗教圣地,巴格达不但是该地区的首府,也是伊斯兰教中著名的阿巴斯大帝钦定的都城。伊朗的统治阶级什叶派历来是原教旨主义者,因此控制两河流域对于伊朗来说不仅具有战略意义,更意味着其在宗教上占据了正统性和合法性。然而,在伊朗“神圣”的道路之上,却盘踞着奥斯曼帝国这条拦路虎,两国互不相让,战争由此而生。

在漫长的历史上,奥斯曼帝国和伊朗在两河流域进行了长达数百年的战争。年,什叶派在伊朗被确定为国教,自此,伊朗成为一个以波斯文化为基础,什叶派为纽带的多民族国家。强烈的宗教和文化认同让伊朗人民更加坚定的面对奥斯曼帝国的侵略者。而对于奥斯曼帝国来说,守住两河流域就是守住手中阿拉伯地区的东大门,该地区的失守将会直接威胁到其在整个阿拉伯地区的统治。从宗教角度来说,由于伊朗所代表的什叶派与奥斯曼帝国代表的逊尼派在宗教上水火不容,因此守住两河流域也就阻止了什叶派的西进,这符合大多数逊尼派的利益。

年,在恰尔迪兰,奥斯曼帝国和伊朗展开决战,在兵力和武器装备的巨大优势下,奥斯曼帝国获胜。自此,奥斯曼帝国成为两河流域实质上的控制者。到了年,两国签订了第一份关于两河流域归属问题的条约,但这份条约并没有起到多大作用。直到八十多年后的年,奥斯曼帝国和伊朗正式签订《席林堡条约》,两国才最终划定了边界的大致范围。

《席林堡条约》基本确立了近代伊朗的西部边界,使得两国的百年战争告一段落,两河流域的人民终于告别战乱,迎来难得的休养生息。但是,由于当时两国对于边境的划分并不十分严谨,为以后两国产生边境冲突埋下了伏笔。例如,关于阿拉伯河沿岸的归属,两国就没有在条约中注明,这就导致两国都可以根据自身立场进行解释:伊朗认为,阿拉伯河就是两国的边界线;而奥斯曼帝国认为,包括阿拉伯河两岸的阿拉伯部落都应该算是本国的领土。

年,英俄两国为了争夺中东地区的利益,各自支持奥斯曼帝国和伊朗进行第二轮边界谈判。经过长达三年的谈判,双方签订了《埃尔祖鲁姆条约》。条约重新划定了两国在阿拉伯河沿岸及其他地区的领土归属,但由于游牧部落没有固定的居住地,因此众多边境地区的阿拉伯部落无法确定归属,两国都宣称这些游牧部落属于本国,这就使具体边界无法落实。最后只好退而求其次,承诺不在争议地区修建*事设施,等待日后再进行裁定。

20世纪初,中东地区丰富的石油资源陆续被发现,使该地区成为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利益争夺的热点。年,英国在伊朗发现了丰富的石油并投资开采。为了保证自己在伊朗边境上油田的安全,英国积极调停伊朗与奥斯曼帝国的边界纠纷。年,《君士坦丁堡四国协议》签订,该条约对两国边界进行了详细的划定,将原属伊朗的七百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划归奥斯曼帝国。此后这一地区被勘定出拥有极其丰富的石油资源,成为伊拉克重要的产油地之一,也为日后两国的领土矛盾埋下了伏笔。

第一次世界大战,奥斯曼帝国战败,伊拉克成为英国的美索不达米亚委任统治区,继承了之前签订的边界条约。年以后,伊朗进行了现代化改革,国力增强,因此重提边界问题,想要修改先前迫于*治压力签订的君士坦丁堡协议。两国在年再次签订了《年两伊边界条约》,伊拉克在该条约的签订过程中进行了让步,所以引起了国内人民的不满。

现实矛盾

年,伊拉克人民推翻了君主制*府,建立了共和国。两伊在边境问题上摩擦加剧,两国关系迅速恶化。伊朗长长的海岸线上拥有众多港口,而伊拉克连一个不错的深水港都没有,严重限制了其出海通道,因此,伊拉克独占阿拉伯河的愿望十分强烈。

伊朗方面当然知道伊拉克的野心,年,伊朗故意安排几艘挂着伊朗国旗的船只在*舰的护卫下驶入阿拉伯河。这一赤裸裸的挑衅行为极大的刺激了伊拉克人的自尊,但是迫于国内的压力,伊拉克并未对此次事件做出有力回应。

伊拉克此时头疼的是国内北部地区库尔德人武装叛乱。伊拉克国内民族众多,宗教派系林立,长期以来,伊朗一直暗中煽动这些矛盾,试图动摇伊拉克*府的统治基础,库尔德武装组织就是其主要援助对象之一。对于伊朗来说,只要两国在边境问题上矛盾加剧,就加大对库尔德人的援助力度,甚至还向他们提供了重型火炮,是伊拉克*府不得不忙于处理内乱,无法在腾出手来处理边境问题。

面对这一外交窘境,伊拉克拿伊朗境内的胡泽斯坦做起了文章。历史上,胡泽斯坦属于奥斯曼帝国领土,该地区以阿拉伯人为主,阿拉伯人称呼胡泽斯坦为“阿拉伯斯坦”。而伊朗以波斯人为主,所以该地区人民在*治上处于边缘地位。该地区同时还是伊朗最重要的石油生产基地,产量一度占到全国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年,胡泽斯坦的阿拉伯人上街举行示威游行,要求实现民族自治。伊拉克此时别有用心的支持胡泽斯坦人民,也让伊朗颇为忌惮。

年3月,在两国多次你来我往的交锋之后,终于签订了关于边界问题的《阿尔及尔协议》。通过这一协议,伊拉克得到了伊朗不再援助库尔德武装的承诺,而伊朗获得了阿拉伯河的通行权,成为了更大的赢家。此次条约的签订让两伊关系进入了一段短暂的相对稳定时期,但在平静的表面之下,是两国*界的暗流涌动。

*治局势

年,按照《阿尔及尔协议》的要求,伊拉克驱逐了在国内流亡的伊朗什叶派领导人霍梅尼。不久之后,伊朗巴列维王朝被霍梅尼推翻,这就是著名的伊斯兰革命。霍梅尼是狂热的原教旨主义者,他认为世界上只能存在一位神,那就是真主,因此他有义务将自己领导的伊斯兰革命精神传播到阿拉伯国家乃至全世界。于是,在霍梅尼的宗教版图上,邻国伊拉克就首当其冲地成为了其输出伊斯兰革命思想的首要目标。

霍梅尼的*治对手,是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侯赛因。萨达姆是坚定的强硬派,他反对建立伊朗式的*教合一共和国,而是竭力保持手中复兴*的独立性和权威性。自年上台以来,萨达姆扮演者穷人代言人的角色,他一边高喊着消灭剥削和压榨,一边利用高压*策排除异己,打击什叶派势力。霍梅尼曾经流亡伊拉克长达十三年,作为一名什叶派领导人,他深切感受到了萨达姆对什叶派教徒的压榨,加上年被萨达姆驱逐,霍梅尼无论是出于个人*治立场还是私人恩怨。都对萨达姆恨之入骨。

两国的矛盾还体现在领导人对社会改造的看法上,霍梅尼与其说是一位*治领袖,倒不如说是一位宗教领袖,在他上台以后,伊朗进行了伊斯兰化的体制改革。霍梅尼将*队和*府打上了深刻的伊斯兰烙印,他从什叶派的教义中汲取治国经验,用以治理国家。同时,他认为伊斯兰革命不应仅仅局限于伊朗境内,而应扩大到整个阿拉伯国家,最终建立起一个以什叶派为领导的*教合一的泛伊斯兰国。

而萨达姆领导的复兴*将伊拉克送上了现代化的列车,在他执*期间,伊拉克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萨达姆有意识的去宗教化卓有成效,在伊拉克,宗教在*治上的发言权微乎其微,其作用更像是一面萨达姆团结逊尼派的旗帜。

伊拉克的发展和伊朗的困境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伊拉克完成了石油产业的国有化,在萨达姆“发展至上”思想的指导下,伊拉克借助油价上涨的机遇,经济迅速发展。*府将石油收入投入到工业化中,使伊拉克在短时间内从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具有一定工业基础的国家,跻身阿拉伯强国。

伊朗在霍梅尼上台前,经济已经走了下坡路。国内*局动荡,石油产量锐减,让以石油产业为支柱的伊朗经济不断下滑。伊斯兰革命以后,为了巩固*权,霍梅尼进行了残酷的大清洗,一大批*官和*府官员在运动中丧生,这使得伊朗在*事和经济上同时陷入了低谷,大量伊朗资本家因恐惧而外逃,导致工厂闲置,失业率增高,让伊朗经济雪上加霜。

面对霍梅尼宣传的伊斯兰革命思想,让以沙特为代表的的阿拉伯国家充满恐惧,于是纷纷对伊拉克进行资金援助。资金优势、外交优势和*事优势让萨达姆挺直了腰杆,他决定趁伊朗*局不稳,对伊朗发动“闪电战”迅速取得海湾地区的霸主地位。

战争爆发

年9月22日,伊拉克出动一百多架米格飞机对伊朗多处机场和石油设施发动空袭,两伊战争正式爆发。23日起,伊拉克出动大量地面部队,一千两百多辆坦克分三路对伊朗发起进攻。在战争初期,伊拉克趁伊朗方面准备不足,取得了战场上的主动权。

但随着伊朗方面的动员和组织,伊朗*队逐渐遏制住了伊拉克*队的进攻。到了十月底,伊拉克*队已经完全无法向前推进。紧接而来的雨水让伊拉克地面机动部队陷入泥泞,伊朗方面由此转入反攻。到了年6月底,入侵伊朗的伊拉克*队已经全数撤回伊拉克境内。

由于战争节节失利,萨达姆在6月10号提出全线停火,但霍梅尼坚持双方和谈的条件之一是萨达姆必须下台,这是伊拉克无法接受的条件。7月13日,伊朗*队攻入伊拉克境内,战争第二阶段开始。在高昂士气的鼓舞下,伊朗*队控制了伊拉克两百多平方公里的领土,逐步向首都巴格达逼近。对此,伊拉克*队组织了多次反击,守住了伊朗*队的进攻,至年3月,伊朗*队不再进行大规模进攻,双方进入拉锯战。

“不择手段”和“看热闹”

战争进入僵持阶段以后,伊朗和伊拉克为取得优势,开始无所不用其极。为了突破伊拉克*队布下的雷区,伊朗对许多年纪不大的孩子进行了洗脑教育,当发动冲锋时,这些孩子被安排在最前面,用自己的肉体换取*队的前进。

这些无辜的孩子,高喊着为了美好生活的口号,毫无恐惧的冲向伊拉克*队,一阵爆炸声之后,这些孩子从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变成了冰冷的残肢断足,沿着这条用血铺就的道路,伊朗*队在坦克的掩护下发起冲锋……在这场战争中,约有超过三万名孩子被当做趟雷的工具派上战场,他们在“为了美好未来”的口号中冲向死亡,结果像尘埃一样无声地湮灭在这场毫无意义的战争中。

面对伊朗*队的毫无底线,伊拉克*队也不甘示弱。他们从*火库里翻出了一战时期的化学武器,用来对付节节推进的伊朗*队。不仅如此,伊拉克还建立了专门的工厂用于生产化学武器,包括老式的芥子*气和新式的神经性*剂。这些化学武器在战争中发挥了比较重要的作用,尤其在伊朗攻入伊拉克期间,化学武器造成了大量伤亡并引起伊朗部队的恐慌,这让伊拉克得以挽回颓势,将战争继续进行下去。

与两国两国在战场上不择手段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世界上的主要大国,不但没有调停的意思,反而一个个“看热闹”看的起劲。不仅看热闹,以美国为首的许多国家还借机大发战争财,卖*火给交战国吸血。以*火生意发家的美国就同时卖给伊拉克和伊朗武器,吃相极其难看。

闹剧收场

年是两伊战争的第八个年头,4月,伊拉克*队发动“斋月攻势”,收复了被伊朗占领的法奥地区,双方终于在筋疲力尽之下先后宣布停火。8月20日,两国实现最终停火,两伊战争终于宣告结束。

这场战争是为了边境问题而打,结果八年战争结束之后,双方的国界线重新恢复到了战前的情况。但是这八年,把伊拉克从一个外汇储备三百多亿美元的国家打成了负债七百多亿美元的穷光蛋,其中超过一半的负债,是买*火欠的钱。伊朗也负债四百五十亿元。战争中,两国死亡人数超过五十三万,受伤人数超过九十五万,无数家庭支离破碎,无数难民流离失所。

两伊战争被称为是一场用先进武器打的低水平战争,萨达姆称伊拉克是世界*事强国,结果战争打了八年,伊拉克没有获得任何实质性的利益,仅仅是个纸面上的“战争国”。但两国付出的代价却是伤亡过百万和经济崩溃。

这场战争闹剧收场的时候,场上的两位都已经奄奄一息,萎靡不振,而在他们身后,一个个*火贩子们却得意洋洋的数着手中的钞票,擦了擦嘴角吸的血,心满意足而去。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