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土豪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波斯语课荒诞年代的荒诞喜剧 [复制链接]

1#

必须强烈推荐,年的二战剧情片《波斯语课》。一个犹太人在面临屠杀时,谎称自己其实是伊朗人,不是犹太人。非常凑巧,集中营一个*官科赫,悬赏寻找伊朗人,因为想要学习波斯语。科赫向往伊朗,准备在战争结束后,去德黑兰开一家德国饭店,并且为此表现出德国人的严谨。他计划每天学习四个单词,差不多两年多时间战争结束,到时他的词汇量就可以应对日常交流。而主角犹太人当然不懂波斯语,于是利用集中营囚犯的名字,生编硬造出个波斯语词汇,并且获得科赫的信任,保住自己的性命。但危机终于来了,集中营来了一个真正的伊朗人。

德国人因为内部人际关系,早就有人对主角不满,怀疑是伪装的伊朗人,于是押着主角去和真正的伊朗人对质,却发现这个伊朗人被割喉而死。主角暗中帮助了两个犹太人,其中一个为了感恩去杀死了伊朗人,并且自己承认了罪行,结果被乱枪打死。最后,战争结束,主角获得了解放,个伪造的波斯语词汇,成为真实的受害者名单。以上是影片简介,包含剧透,接下来是我个人分析,首先要说一下科赫是什么人。

他是集中营里负责后勤的*官,没有直接参与任何屠杀,同时却对窗外的悲剧充耳不闻,沉浸在自己的波斯语课当中。我个人的解读是,科赫并不喜欢战争,但无力改变这一切,于是通过对远方的向往逃避残酷的现实。

他为此还写了一首诗:“风往东吹,安置渴求和平的灵*,在那里我会快乐。”科赫内心深处,憧憬着和平的到来,事实上对波斯历史和文化几无了解。他想要去伊朗,仅仅因为有个弟弟在那,可这个弟弟似乎对他没什么感情,这种向往因而显得很可笑。他真正的是需要在心中构想出一个彼岸的世界,通过对彼岸的向往支撑自己应对残酷的日常生活,并且真正为此做出了准备。他糊里糊涂当了兵,并且成为*官,从来都没有想到过为纳粹殉葬。

因此当盟*进攻而来时,科赫立即用伪造的身份离开集中营,逃去了伊斯坦布尔,并且从那里真的去了德黑兰。在这一刻,科赫对彼岸世界的向往,变得前所未有的真实,甚至已经踏上德黑兰的土地,然而却很快因为伪造的波斯语露出马脚,在当地被逮捕。至此,科赫的真实计划曝光,他并非一直逃避现实,而是早已准备逃亡计划。科赫尽管平常什么都不说,对未来发展却已有判断,也是因此才去学习波斯语,从这一点来说,他比所有同僚都要更加聪明。集中营对于犹太人固然是地狱,可其间的德国人也不好受,微妙的同事关系,复杂的上下级之间,尤其当战败阴霾席卷而来,每个人都背负沉重的压力。

犹太人食不果腹,战争之下的德国人比较复杂,*官们享受着美食的同时,普通士兵也面临着物资匮乏。科赫寻找波斯人的悬赏不过是十个罐头,这也仅仅因为他掌管后勤可以调配物资,而拿到悬赏的德国士兵还想要邮递给远方的亲人。德国人在集中营灭绝犹太人的同时,也是给自己建起一座座牢笼。科赫自幼做帮厨,对美食非常了解,如果没有战争,可能会成为非常优秀的厨师。至于主角犹太人,或许平凡度过自己的一生。然而,战争扭转了这两个人的人生,原本平行的轨迹被扭曲交织在一起,成为荒诞年代的一出荒诞喜剧。必须一提的是,集中营的指挥官也很清醒,尽管表面上强调德国必胜,但内心已经隐隐意识到德国终将输掉战争。

在一次纳粹*官的野外聚会上,指挥官耐人寻味的说了一句:“相信我,几年后,你们会把今天当作人生最快乐的日子之一。”指挥官得知科赫逃亡之后不闻不问,装作什么都不知道,从中可以看出,他有着与科赫一样的智慧,不同之处在于,他在最后关头决定恪尽职守。

最后我要说,主创人员立意很精巧,为什么是”波斯语课“而不是其他某种亚洲语,其中涉及到一个背景因素是影片没有直接展现的。二战时期,德国*队查证一个男性是否犹太人,办法其实非常简单,那就是让他把裤子脱了看是不是受过割礼,而中东穆斯林有同样风俗。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