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专科医院哪家好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仙劍波斯臥龍崗I皇氏古建築大全
HUANGJUMBOHERITAGELIST
第廿部卷四手稿篇
第回:安息帝国不速之客,萨非王朝一次别离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Freedom(来自苏玲珑)
(一)
近些年,去了一些地方,现在我想想写写伊朗,其他的暂且放后。
伊朗宗教改革的时候,我还未出生,对于伊朗这个国家,遥远到跟我毫不相关。在记忆中隐隐传来伊朗的消息,都是有关乎战争的,所以对于我来说,伊朗就像她后来发展的一样,是一个蒙着黑袍的妇女,把自己包裹的严严实实,密不透风,绝不允许别人来偷窥她的真容。
我没有偷窥的倾向,去伊朗,只是因为在土耳其碰到同胞说的一句话:伊朗比印度还要安全。我们有大把的时间没有地方消耗,放眼全球也没有几个国家安全了,既然同胞说伊朗安全,那我们就去伊朗吧,从地图上看伊朗和土耳其相邻,略微研究了行走路线,就这样我们去了以前的波斯帝国,现在叫伊朗的国家。
我们从土耳其多乌巴亚泽特镇边境到伊朗,第一晚落脚的城市是大不里士。那时候我们又疲倦又饥渴,陌生的波斯人、波斯文、波斯语把我们搞得更加的头昏脑胀,当燥热的太阳开始慢慢的落下去时,我们需要一顿裹腹的食物,一次解乏的热水澡,一张舒服的双人床。
没有去过伊朗的国家,可能无法想象,伊朗是一个在外住宿十分困难的国家。整个大不里士可供选择的酒店没有几家,而我们能住得起的就更加的少了,面对这样的困境,我们还是幸运的找到了达里娅旅馆,这个小旅馆是一对父子在经营。
旅馆位于一条小街的临街,窄窄的楼梯上去,就是旅馆的前台了。旅馆老板坐在一张低矮的木桌子后面,后面背景墙上有一张很大很大的巴黎埃菲尔铁塔的画,占了整个墙面。老板是一位大约七十左右的老头,有灰白相间的发丝,讲还算流利的英语,这是我们到大不里士第一次可以和人正常交流了,而不用像费了劲的猩猩又是叽叽呱呱又是手舞足蹈去表达了。
老头招呼他的儿子给我们上了红茶,他讲,最近生意很好,好多其他地区的人来这边度假,所以住宿有点紧张,但无论如何还是会给我们一间带独立卫生间的房间,一晚是二十四美元。他随后拿出他的旅客登记薄,我们做了简单的登记,发现上面登记的外国人以日本人为多。他翻着那本有多年历史记录的旅客登记溥,
像是回忆以前的光荣岁月,他这个旅馆开了有二三十年,一直是他做前台的接待登记工作,这本有记忆的登记薄记录着世界各国的旅人们,因为这些旅人们的到来也给他带来不错的好名声,曾一度被世界鼎鼎有名的“寂寞星球”年伊朗版旅行指南书推荐过,
他拿出那本珍藏的“寂寞星球”伊朗版的书,翻到有他旅馆名字的那页指给我们看,其实我们也是因为“寂寞星球”才找到他的旅馆。他开心的转过头指着背后的艾菲尔铁塔,既骄傲又兴奋地告诉我们,在年伊朗宗教改革还没有开始之前,他去过欧洲旅行,去过巴黎,去过埃菲尔铁塔。
说到这里,他又暗淡下去了,宗教改革之后他再也没有机会出国去看世界了,包括他的儿子,没有出过国,没有受过英语教育。他渐渐悲伤起来,也许是对外面世界的向往,他开了这家叫达里娅的旅馆,迎接着从各地而来的人们,也只有这样才可以缓解他对外面世界的饥渴。而他的儿子,那个羞涩的大男人,端坐在那里看着我们说话,报以微笑,不说话。
有本地客人来时,他迎接上去,马上忙上忙下的招呼着,提包开房干活去了。我在想,如果有一天老头不在了,这个叫达里娅的旅馆,再也不会是“寂寞星球”里推荐的那个旅馆了,老头的接班人不会英语,可要怎么办啊。
伊朗住酒店或是旅馆必需要押护照,押护照这事在伊朗也变成了旅行当中极其麻烦的一件事情。出过国的人应该知道护照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东西,在国外可以同等于生命,命在,护照在,随时都是贴身放着的。当老头提出要押我们护照,我们极不情愿,周旋半天,老头通情达理算是达成了一种默契,不用给护照也让我们住了。
只是奇怪,住了二晚,晚晚都有人在十点以后,敲我们的门,喊着:护照!(PASSPORT!)当我们回问他是谁,他就悄然无声的溜走了,非常诡异。起初,我们以为是查房的宗教警察,后面又觉得那个声音听起来很熟悉,好像是老头的儿子,那个不怎么会说英语只会笑的大男人。
伊朗群众被管教得太严了,类似朝鲜的社会管理制度,让群众忌惮宗教警O察的高压管制,这实在是令人遗憾。
有一次下楼,准备去负一楼的餐厅用餐,没有习惯戴头巾的我,碰到老头的儿子,他拦住我们,用手势做着裹头巾的动作,我莫名其妙,反应过来时有点难堪,知道他暗示我,女性出门必须要裹着头巾。我刚想发作,不就是下楼吃个饭而已裹个头巾吃饭多不方便,但我身边的堂主阻止了我不要过多的纠结此事,
于是乖乖披上头巾下楼吃饭。老头的儿子是在伊朗宗教改革之后环境教育下长大的人,他的思想观念与国家体制不谋而合,不论是出于合理还是不理合,在他看来是理所当然,唯命是从的去簇拥各种规定与制度;如有人违反,他必然会出来阻止或是用其他方式去拥护。
在这个政教合一的国家,在他们崇拜的宗教教义里,男人在家里打老婆是被合理允许的,男人一生最多可以娶四个老婆,也还可以除了法律允许的四个老婆之外有其他合约情妇。曾经有女性为了抗议裹头巾而走向街头,游O行示O威,试问哪一个女人没有一颗爱美的心,渴望展现浓密柔润的发丝,摆脱不那么吉利像乌鸦一样可怕的黑袍。可惜,她们失败了,被无情的打压,在宗教的教义里怎么可能出现反对的声音呢。
伊朗电影《一次别离》里有一个情节,那个怀着孕的妇女(保姆)看到病到在床上的老人家因为大小便失禁,不得不面临着要帮老人换衣服的时候,她犹豫挣扎着妇女不能和除了丈夫以外的任何男性接触,哪怕那位男性只是她工作服务的一个对象,是一位已没有任何正常意识的病人,是一位已认不得任何亲人的老头,最后她只好拿起电话拔打给宗教事务管理的人咨询请示,才能决定她要不要帮助那位年老的男病人换衣服。
(二)
我们是凌晨三点被大巴车在一个高速公路上甩下来的,我记得当时四周黑漆漆,分不清东南西北。只记得背着行囊走过几个车道,才看到收费站,然后看到有一排灯火通亮的商铺,像是一座座金碧辉煌的宫殿,我们神情恍恍忽忽地向宫殿去寻求帮助。
我们把自己交托给一个四十岁左右的伊朗男人,他长得不高不矮,老实巴交模样。他是被商铺的人打电话叫过来送我们去加兹温市区的哈克萨尔旅馆的,他既不懂英语,也看不懂英文地图,但我们也没有办法,深更半夜注定了我们没有更多的选择,只好上了他那辆看起来快要报废了的车。
司机不怎么说话,也不知道他内心是怎么来看待半夜从东土世界而来的外国人,因为语言的关系,我们甚至都没有问过他的名字。一路上整个车里是死寂般的沉默,远方黑黢黢的山脉像一条条沉睡的巨龙,整个世界都睡着了,只有我们在魔法世界里不分昼夜的寻找着宝藏。
他把我们带到的第一个酒店是新区伊玛目霍梅尼大道的“妈妈酒店”(MarMarHotel)。这个酒店霓红灯闪烁,有一种不良的气味,很像旧香港红灯区的招牌,仿佛在说:来来来,包你满意!这跟预想中哈克萨尔旅馆相差十万八千里,我们知道司机完全是没有搞明白我们要去的地方,只好拿着地图又比划过来又比划过去表达想要去的地方,他一脸的惘茫和无奈,但大概明白这个地方我们不满意,他载着我们重新上路,继续在被施了咒的城市里游走。
第二个酒店叫伊朗酒店(IranHotel)。我们到达的时候,大铁门闸紧紧关闭着,看起来像是战争突然暴发匆忙撤离的现场,除了门檐上的招牌显示这里确实是一个酒店,根本不像有人存在。我们试图用力砸门大声叫喊,直到最后不得不相信,没有人会出来接待俩个不速之客,沮丧的我们,各自回到那辆喘着粗气的铁皮盒子里,在魔法之夜中穿行。
第三个酒店叫埃尔博兹酒店(AlborzHotel),一个正常的酒店,一问价格六十二美元一晚,超出我们的预算。堂主是一头倔强的旅驴,他坚持要去找哈克萨尔旅馆,他在埃尔博兹酒店大堂得知哈克萨尔旅馆离这里只有五分钟,他更是坚定了要去找哈克萨尔旅馆。
就这样,我被丢在埃尔博兹的酒店前门的台阶那里留守看包,他走到马路对面的一条小巷子里寻找哈克萨尔旅馆。城市的夜静悄悄,在酒店隐隐约约的灯光下,我是被催眠了的旅梦人。一辆警车毫无预兆的出现在面前,他们穿着制服,拿着警棍,盘问着街头陌生的女性,正好堂主劳而无功的从对面的街道走过来,一切都是那么的刚刚好。
我们从一个普通伊朗居民的车换到了伊朗政府的警车,开始了新的寻找之旅,这个时候时间的指针已经一分一秒走到了04:20分,一直到那个时候我们还没有意识到哈克萨尔旅馆是一个不存在的名词,固执的以为只要天一亮,城市就会解除它黑夜的魔幻,也许哈克萨尔旅馆就在我们的面前。
跟随警车的寻找之旅,又重复了之前到过的每一个地方每一个酒店,仿佛是旧地重游般,生活总是这样一个玩笑又一个玩笑的跟我们开了下去,也不交代每个玩笑的真实意图,也许这就是生活的调皮之处,可笑又可爱着。
疲倦折磨着一夜未眠的人,几乎陷入一种死循环,这个魔咒没有办法破解,最终我们又回到起点:埃尔博兹酒店。警察带着不甘心式的疯狂,把腐败的手伸向我们,希望从这两个游人身上捞上那么一笔,堂主从兜里掏出几张里拉尔,意思意思,警察们似乎不屑于那印属着自己国家荣誉的纸币,张口说起洋文来:美金!美金!(Dollars!Dollars)!
我们知道尽管这个中东国家跟西方国家的关系一直处于敌对的状态中,但国家的人民对西方国家的谄媚一刻也没有停止过,他们对于美元的贪婪就像是对于美女的贪婪。堂主继而又拿出一张十万里拉尔钞票塞在他的手里,他满脸不高兴的挑了挑眉示意他的同伴“两个没有美金的外国人”,最后伸出那虚伪的肥胖有肉的手跟我们道别了。
天空开始出现一丝丝亮白的迹象,堂主抱着不死心的态度再一次到对面的小巷子里寻找哈克萨尔旅馆,我独坐在埃尔博兹酒店门前的台阶上静静的等待着他,睡意一波一波向我袭来。
我回想起同胞说“伊朗比中国还安全”,又抬头看了看站立在我面前的陌生男子,莫名其妙的平空而现,他伸出手来,我以为这只是一个友好的招呼,犹犹豫豫中还是把手伸出去跟他握了一下,他用手指在我的手心用力的挠了一下,然后放开向前走去,走了几步又回过头来向我招手,我漠视他的招手,警觉过来他其实是有所企图,以为我是那种无家可归流浪街头的野女人,估摸着略施小计就会跟他回了家,但害怕高压的政府管控,又不敢放肆在街头直接拉人就走,看我没有回应他的招手只能有心没胆,悻悻地走了。
在经历过魔法掌权的黑暗世纪,白昼又重新回来宣布它的主权,虽然我还是看见一个披着黑袍像女巫一样的女人慢慢地,像水波一荡一荡地朝我走了过来,但我清醒的知道回到了现实的生活,清楚的知道自己所在的地方叫伊朗。
(三)
从加兹温夜游的磨难中逃出来,我们往南走,经德黑兰到达伊朗中部城市:伊斯法罕,八月中旬的伊斯法罕,是酷暑,是知了疯狂的季节。
我们住在阿巴斯港路的萨迪酒店(AbbasAbadSt.SaadiHotel),从酒店到三十三孔桥只要几分钟的路程。我在酒店众多的壁画看到从各个角度各个季节的三十三孔桥,有月光下微波荡漾静静伫立的三十三孔桥,有碧空如洗流水潺潺的三十三孔桥,有冬日萧瑟荒凉之美的三十三孔桥,无不例外,显示这是一座宏伟而壮阔的桥,而桥底下流淌着人们赖以生存的河水。
可是当我到达三十三座桥的时候,怀疑自己来到了一个假景点,桥还是那座桥,宏伟壮阔四百年以来都不曾变过,可河流已经不是那条河流了,没有水,河床底的泥土被爆晒之后,裂开一道道的口子,像用医学显微镜放大之后人类的皮肤,醒目的附在地球表面上。不知道是不是旱季所故,导致河流已断流,但从河床开裂的程度来看,足以让人疑问这里是不是一直如此干涸,抬眼所望之处,整个城市被连绵不绝的黄土高山围绕,唯一的绿色是来自城市里市政精心种植养护的绿化植物。
伊斯法罕很像我曾多次去过的甘肃兰州,每次飞机腾飞不久之后,喜欢从天空望向地表,看到那一望无际的荒山秃岭,高高低低、连绵不绝,心底会升起无限的悲凉,我想这么大面积的土地为什么连一棵树一点绿色都没有了呢,这是南方人不能理解的迷题,在远古时期黄河两岸曾经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只要是发源地,必然是水草丰茂才会让人类生生息息繁衍下来,这片广阔无垠的山脉不应该是光秃秃的,应该是莽莽苍苍的群山才对;
我又想起了位于大西洋上那座孤独的海岛,据说那里曾经有过璀璨的文明,有人类曾经存在过的痕迹,后来岛上的人需要用树木,于是砍呀砍呀砍呀,至到最后一棵树被砍倒,人类最后也把自己砍倒在岛上,从此消亡。没有到达过中东,无法想像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究竟有多大,埃及、约旦、伊朗、伊拉克...这些国家都曾有过无比灿烂的文明,只要一提起古巴伦、古埃及、佩特拉、波斯波利斯,是多么的让人心潮澎湃激动万分啊,现在却成了危险的代名词。
提起中东,那是让联合国都会头痛的区域,他们说中东是世界的火药O桶,随时一触即发!人口爆O炸式的增长,土地资源的抢夺,宗教矛O盾的日益激O烈以及连年的战O争把这片土地搞毛了烧焦了,再也生长不出自然的草,也生长不出自然的树。
阿巴斯港路两旁种植了高大的枫树,阳光撒下来,路面有着细细碎碎的阴影和阳光交织着。我们沿着酒店右拐的路向下走,来到熙熙攘攘的主街,到是有几处餐馆,但味道很是一般,波斯人喜欢吃馕饼和咸酸奶,吃多几次之后,对于鱼米之乡长大的人来说,简直是要了我的命。于是和他商量无论如何要自己开始做饭了(自备了迷你电饭煲,欧洲四十多天和土耳其三十天都是靠这个电饭煲来解决旅行中吃饭的问题),来伊朗这些天,我受够了干巴巴的馕和没有米饭的日子,一直因没有吃好戴着有色的眼睛看着这个国家的一言一行。
为了这个打算,我们走遍了伊朗法罕的大街小巷,腿几乎都快要走断了,就是没有找到任何一家卖蔬菜的小摊小贩或是商铺超市。超市是有的,只是售卖的东西极其有限,有米、意大利面和方便面、火腿肠、各类汽水以及各种饼干特产等,就是没有蔬菜,那怕是一个西红柿或土豆也没有,满大街都是售卖衣服、鞋子、包包、工艺品的商铺,连深入几条小巷子走出商业街外围几公里处也找不到一家贩卖蔬菜的商铺、小摊或是市场。
在吃的方面,我是很坚持的,几乎花了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去找可以做饭的食材,但最终还是希望破灭了。望着人山人海的街道,好不容易逃脱中国大消费时代的魔掌,又跳入另一个欲望熊熊燃烧的国家,有的时候你会发现走遍全世界的城市,都是千篇一律,摩肩接踵的人群,从亚洲的商业圈到伊斯兰的大巴扎再到西方的购物城,处处是被物质操控了的人群,除了买买买,我们好像真的没有什么事情可以做了。
走在伊斯法罕的大街上,还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街头上有些女人的鼻梁上贴着白色胶布,我们住的萨迪酒店也来了一位贴着白色胶布的男孩子,难道他们都是被家暴正击鼻梁的受伤者?后来,才知道,贴着白色胶布的人其实是刚刚做了美鼻手术,这是我们万万没有想到的,亚洲三大神术一直都是中日韩(中国PS术、日本化妆术、韩国整容术)三国当中角逐,什么时侯伊朗这么守旧的国家也开始整容风盛形了?
据统计,伊朗美鼻手术的数量在全世界排名第一,看到这个报道的时候吓了一跳,虽然人人都往向有一个高挻的鼻梁,生为雅利安人种,他们天生浓眉大眼高鼻梁、五官轮廓十分分明,从东方的审美观念来讲,他们已经完全没有必要多此一举在自己的鼻梁挨上那么几刀,用我们的话来说“花钱买罪受”啊。然而美鼻对于伊朗人来说,不单单是一种时尚,也是伊朗人在政教严管制度下的另一种疯狂,越禁忌越开放。当国家用法律要求女人穿起黑袍包裹头发的时候,女人只好在自己的脸上动起注意来,再加上虽然受西方的制裁,但始终无法改变伊朗人民对西式文化的各种崇拜,
特别是年轻的一代,他们通过越狱软件上脸书,关起门来开帕踢,在门后穿吊带衣服露胸露大腿,喜欢喝红酒、吃西餐、看欧美大片,喜欢西方女人的那种美,她们想要金黄的头发、白皙的皮肤以及一个精致高挻的鼻子,她们穷尽所能的去让自己美成西方人的样子,哪怕一个美鼻手术动则几千美元,她们还是义无反顾前赴后继的去折腾。
当然这里面做美鼻手术的不仅仅是女人,许多的伊朗男人也加入了美鼻时尚的大阵营,这不,萨迪酒店的纳辛贾巴利塔埃姆刚刚从伊斯法罕的整形手术台上下来,带着一脸的自信与骄傲躺在酒店大堂的沙发上得意洋洋望着进进出出的人,仿佛告诉所有的人,我是一个美了鼻子的伊朗男人。
原创文章(本文版权归JumboHuang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Jumbo_Huang
.